content

恐龙具有较高智慧

 2004-10-13 23:3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恐龙的身边围着34个小恐龙
“当我轻轻扫去覆盖在这个庞大的恐龙窝上的最后一抹黄土,我感到了吃惊,继而就是震撼和悲壮。”

2003年,数量最多的一窝鹦鹉嘴龙化石在中国辽西被发现,世界为之震惊。随即科学家埋土研究,直到今年9月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中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论文,该研究进展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5名作者中,第一,第二,第三,第五作者都是来自中国。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方作者之一,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刘金远先生。

鹦鹉嘴龙是东亚地区早白垩世特有的一类小型恐龙,常与翼龙共生,被称做鹦鹉嘴龙-翼龙动物群。科学家们根据它的吻端有块角龙类特有的小吻骨这个特征,将它归入了角龙类。这种恐龙体型都比较小,身长没有超过2米的,它的前肢短,后肢长,前肢有3个手指,第一指与其它指分开,证明它有抓握能力,它的后肢有4个比较细的脚趾,鹦鹉嘴龙主要靠后肢走路,它的牙宽而平滑,呈佛手状,以植物为食,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距近约1.25亿年前)。鹦鹉嘴龙吃的大都是坚硬的木质的茎和一些种子,虽然强大的颌部肌肉能帮它咀嚼,但仍感力不从心,人们在它的胃部找到了胃石,这些胃石能帮助它在胃内研磨食物。过去鹦鹉嘴龙仅能发现于蒙古和中国,近年来,在泰国也发现了它,证明它的分布区域已经南移了。


2003年在中国辽西的北票市上园镇发现的这一窝鹦鹉嘴龙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数量最多的一窝恐龙化石标本。

刘金远介绍,以往发现的鹦鹉嘴龙化石,大多是成年个体,且多为单个保存,很少发现有幼年个体,特别是成窝的幼年个体,所以对它们的生殖情况不甚了解,尤其是对于每窝恐龙最多能有多少个知道的更少。过去所发现的成窝恐龙最多只有十几个,一窝恐龙蛋最多的也只有十几枚,很少有超过二十几枚的,更不用说三十几枚了。而这窝鹦鹉嘴恐龙的幼体竟多达三十几个个体(由于野外发掘时损失了一部分标本,实际上这一窝鹦鹉嘴龙的数量应远远超过现在看到的这些)。

化石显示,一只成年的鹦鹉嘴龙正同34只幼龙呆在一起,不过不清楚的是,这34只幼龙是否都是这同一位母亲的后代。所有的幼龙体型都相等,并且保持着相当生动的姿态,相信应该是被活埋在地层当中。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恐龙可能是被火山灰埋起来的,也可能是由于地层断裂,地表出现崩塌,恐龙因此陷落。

测量发现,这群小鹦鹉嘴龙的个体相差不大,平均长度在23厘米左右,它们的头骨骨骼未完全愈合,骨缝明显,反映出是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幼仔,它们应该是生活在一起的同胞兄弟姐妹,成年的鹦鹉嘴龙保存了完好的头骨及肱骨、部分脊椎,推测它的体长应在1米以上,应该是这些小鹦鹉嘴龙的妈妈或爸爸。

  科学家推断,恐龙并非呆头呆脑的“冷血动物”,而是充满亲情和“母爱”的。

刘金远介绍,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恐龙的孵化完全依靠当时的自然条件,幼小恐龙的生活也与其双亲没有关系。甚至于在人们首次发现恐龙蛋旁的恐龙时竟认为是窃蛋的恐龙,而命名为窃蛋龙,直到1990年在我国的恐龙蛋上发现窃蛋龙骨骼时,才发觉窃蛋龙是在孵化恐龙。但幼小的恐龙一旦出壳,其双亲又会是怎样的呢?是继续照顾幼小的子女直至它们能独立生活,还是幼小的恐龙天生就会自己生活?对此,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化石的证据能作出回答。

这窝鹦鹉嘴龙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恐龙的生殖和幼体的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这件标本上可以推测出,恐龙可能是群居的,具有和人类一样的亲子行为。群居是动物的一种个体间的互动,是社群行为,有利于增进整个种群的适应力。亲子行为是有较高智慧的动物的一个特征,通过血缘关系使得幼小的动物能够得到长辈的细心呵护而茁壮成长。动物的群居行为和亲子行为对于它们族群繁衍和生存起着重要作用。群居行为和亲子行为在恐龙身上的存在,表明它们不是一群呆头呆脑的笨家伙,而是有较高智慧的一类动物。

作为一向习惯于拿数据说话的科学家不禁为眼前的温馨画面深深打动。刘金远富有诗意地讲述了他想象中的画面: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鹦鹉嘴龙妈妈带着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在山坡上游荡,小家伙们好奇地观察着陌生的新世界,绿草遍野、山花烂漫,它们兴奋得互相嬉闹。突然,附近的火山爆发了,山崩地裂,天地变色,火山灰铺天盖地地向它们压来!危急时刻,鹦鹉嘴龙妈妈护着它的孩子们向山下逃去,慌乱中它们发现了一个洞穴,鹦鹉嘴龙妈妈便迅速将孩子们藏进去,它自己却卧在洞口,试图用身体来遮挡汹涌而至的火山灰,灼热的灰烬烧伤了它的皮肤,刺伤了它的眼睛,它却一动不动……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鹦鹉嘴龙妈妈在遇难的刹那间,用自己的身驱保护着孩子,以生命的代价,给人类留下一首母爱的赞歌!

辽宁发现与“恐龙和鸟是不是近亲的争论”

 关于鸟类和恐龙是否存在血缘关系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由于鸟有养育行为,而此次恐龙养育行为的发现,为两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19世纪60年代末期,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赫胥黎在一次圣诞晚宴中,猛然发现他吃剩的火鸡骨头与他正在研究的兽脚类恐龙中的巨齿龙的骨骼十分相似。于是他在1870年伦敦地质学会上首次提出了鸟类与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有亲缘关系的理论。他用巨齿龙和鸵鸟的后肢相比较,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35种共同特征。他的推论引来轩然大波。“怎么可能呢?鸟和恐龙是近亲?”许多人嗤之以鼻。

一些科学家从形态学、地层学等方面提出了质疑。例如有人提出兽脚类恐龙在形态上已经过于特化,而且时代太晚。海尔曼就提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的槽齿类。美国著名的古鸟类学家马丁则主张鸟类起源于鳄类。这样的争论一直不断。

1996年,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辽宁省西部北票市上园乡四合屯,当地农民发现了后来被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季强等人命名的“中华龙鸟”。研究中华龙鸟的科学家认为:作为鸟类的第一性状的特征应当是羽毛的发育,中华龙鸟是一种介于小型兽脚类恐龙与始祖鸟之间的鸟类演化初期的过渡类型,是鸟类的真正祖先。

至于中华龙鸟是不是鸟类的祖先的问题,今年2月底我国著名的恐龙专家董枝明、赵喜进、古鸟类学专家侯连海已经做了否定的回答。理由很简单:中华龙鸟与孔子鸟共生,正如当今的人类与当今的类人猿共同生活在同一时代,怎么能因此就说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呢?

在没有更多保存更完整的化石发现之前,恐龙与鸟类的亲缘关系只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一个既迷人,又使人困惑的问题。

而此次的发现又一次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在科学界,早有定论证明鳄鱼和鸟类都是富有爱心的家长,但是长期以来,作为这两种动物“近亲”的恐龙,一直认为是“冷血动物”。鸟类的养育行为如今在恐龙身上得到了印证。证明恐龙幼仔孵化后仍然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也说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所具备的亲代本能可能进化自相同的祖先。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