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一组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缓。这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决定是否加息之前赢得了稍许考虑的空间。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消费者价格指数8月份较上年同期增长5.3%,与7月份的增幅持平。

作为衡量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控制信贷政策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的固定资产投资8月份较上年同期增长26.3%,增幅低于7月份的32%。

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也继续放缓,因中国央行继续吸收流动资金;这些资金给投资的大幅增长提供了资金来源,并进而增加了经济过热的危险。

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的数据显示,作为衡量中国货币供应的广义指标,8月末M2货币供应量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3.6%,至人民币23.97万亿元(1美元=人民币8.28元)。央行表示,M2的增幅较2003年底下降6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在网站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中国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人民币18.2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是20个月来的最低增幅。

ING Financial Markets经济学家Prikash Sakpal表示,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将减轻政策制定者近期内进行加息的压力。

Sakpal称,此次发布的数据应当使得央行稍感放松。

Sakpal在接受道琼斯(Dow Jones)采访时称,中国人民银行上周曾经表示,将会比以往更密切地关注8月份的经济数据,并由此决定下一步的政策走向。现在看来,在进一步采取任何举措之前,央行暂时对货币供应和投资增速放缓、通货膨胀情况稳定的局面感到比较满意。

政策制定者正在仔细分析8月份的经济数据,以从中获取旨在对经济降温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将继续发挥作用的证据。

中国2004年前6个月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7%,原因是受到投资激增的推动。投资激增也推高商品价格并重新引发通货膨胀。

中国政府在过去12个月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贷款和投资的行政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对贷款的限制,以及明令禁止将农业用地转作工业开发之用。

但是,随着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逼近5.31%的基准1年期贷款利率,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预测,政策制定者将会9年以来首次提高贷款利率。

星展银行(DBS Bank)经济师梁兆基(Chris Leung)称,投资和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放缓以及8月份消费者价格水平持稳意味着加息毫无必要。

中国自1995年7月1日以来未提高过贷款利率,存款利率自1993年7月11日以来也未上调过。

政策制定者一直避免调整利率以打击对贷款的需求,或者调整汇率以降低硬通货币流动。而硬通货币流动一直以来帮助中国金融体系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

高企的食品价格一直对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形成支撑,这使得中国政府希望随着收获季节的到来,粮食价格的下降将降低通货膨胀率。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简称:发改会)主任马凯表示,食品价格的持续性影响将导致第三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继续保持在高位。

马凯的讲话意味着政策制定者目前可以容忍月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在今年年底前的增幅高于5%,他们寄希望于紧缩货币政策将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

据官方的《商业周刊》(China Business Weekly)周一报导,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表示,央行尚未就加息的必要性作出决定。

星展银行的梁兆基表示,很多经济部门均明显出现增长放缓的局面,因此他认为加息的支撑性因素并不是非常强劲。

但是,汇丰(HSBC)经济学家屈宏斌警告称,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显示,物价较7月份继续上涨0.3%,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内存在可能加息50个基点的必要性。

JP摩根(J.P. Morgan)的Ben Simpfendorfer也支持上述观点。他表示,包括8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6.8%在内的诸多因素要求央行继续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并在近期内加息。该增幅高于7月份6.4%的增长率。PPI数据是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周一公布的。

Simpfendorfer表示,他对加息的预期是因为资本成本过于低廉,实际利率过低,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投资起到刺激作用。

但ING的Sakpal表示,这种担心不大可能引发政策制定者加息。

他表示,市场上仍旧存在着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争论,但大部分人士认为是软着陆。

他指出,即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也不大可能加息,因为它们还可以选择性地采取行政措施。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