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惊人黑幕 高毒农药瓶成食品袋

在莲花村,外来人员多租用当地农民的房屋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垃圾业务”。沿着莲花村小街一路走下去,俨然就是垃圾的世界。走不了几步就可见路边的民居里外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路上开着的农用车、卡车上也都装满了成包成捆的垃圾。

  塑料制品在这里被集中分拣出来后,又被细分。记者在莲花一组的一户外来人员家中见到了成堆的旧磁带,而附近的另一户人家则专收饮料瓶,还有的只收各种PV管材。

  据知情者透露,这样的分工是迎合“市场”的需要,因为塑料再生成颗粒,需要同样材质的材料熔化而成,这就需要将不同塑料制品分类专门收集的“专业户”。他们分收不同的塑料制品,再将之贩卖到邻近的加工点,制成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等化工原料。

  而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正是制造方便袋的主要原料。据了解,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化工原料价格飙升,扬子石化的每吨聚乙烯报价已过万,但在这里,最多只需8000元就可买到一吨“品质不错”的聚乙烯。众多中小化工企业因此趋之若鹜。

  庞大的市场需求让此地约20家小作坊忙得不亦乐乎。垃圾发出刺鼻的异味,熔化塑料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加上作坊冲洗垃圾的污水,令人在莲花村难以停留。

  高毒农药瓶上了粉碎机

  在取得一家作坊主的信任后,记者详细了解了塑料从垃圾到化工原料的过程。他租住房子的院子门口堆放着成捆的塑料薄膜,一名中年妇女正在用自来水冲洗。这些塑料薄膜来自于农村蔬菜大棚。对于会不会有农药残留在上面,她表示“无所谓”。

  简单的冲洗后,这些薄膜就被塞进一个机器里粉碎成碎屑,再熔成了糊状。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拉丝,拉出的糊状塑料经冷水冷却后进入了一个切割机,经过这最后一道工序后,小圆柱体状的塑料颗粒就变成了不透明的暗灰色“成品”。

  “这就是聚乙烯,可以卖到6000至8000元一吨,”作坊主告诉记者,“扬子石化的价格往上涨,我们也跟着涨,反正不愁没人要。”

  位于莲花村沙戚组的一家作坊的生产流程略有不同。在这里,塑料垃圾被切割成碎屑。一旁的空地上堆放着比房屋还要高的塑料垃圾,除了形形色色的饮料瓶,还有很多黑色的汽车用机油壶。记者在其中发现一种名为“甲胺磷乳油”的农药瓶,瓶体上对这种农药的注释为“高毒农药”。

  由于毒性太强极易危害人体健康,“甲胺磷”在4月30日被国家明令禁止销售。但就是这样的农药瓶却在这里上了粉碎机。现场忙碌着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只将这些瓶子浸泡一下就了事:“差不多用水冲一下就行了,连洗涤剂都不用。”

  塑料瓶被粉碎成小指甲大小的塑料屑,工人们将之打包后放在一边晾干,等待着买主。

  垃圾塑料制成方便袋

  按照一些作坊主提供的联系方法,记者在汤山见到了一家塑料制品厂的负责人陈老板。

  陈老板显然对记者的到来异常警惕。几经周折后,他才将记者带至他的南京东宝塑料(制品)厂。陈老板来自福建,他自称做了十几年塑料袋生意。

  在他厂房外的空地上,堆满了塑料碎屑,与记者在莲花村看到的塑料碎屑并无二样。陈老板承认他每月几十吨的“再生料”来自于莲花村一带。他的厂房里有两个大车间,五六条生产线,这些塑料碎屑经由机器“吹塑”后就成了各种颜色的塑料袋。

  记者表示想买些袋子回去做垃圾袋,遭到了陈老板的回绝:“这些我们是卖做食品袋的,做不了垃圾袋。”

  他否认自己生产的方便袋流向了南京市面:“我都有大客户从外地来订货,南京市面上的货都来自浙江和苏南一带。”但他称,那些低价袋子的生产方法与自己一样。据了解,在南京的郊县和城郊结合部分布着多家和“东宝塑料厂”一样以废旧塑料制品为原料的食品袋生产厂。

  据了解,国家明令禁止以再生塑料制成的塑料袋不得用于食品市场。南京塑料厂技术科负责人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类似农药和医疗用塑料制品在加工过程中难以保证完全去除有害物质,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加入的增塑剂、颜料等辅助材料也含有铅等毒素。当所装物品的温度超过50℃时,食品袋中的铅就会溶于食品中,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执法部门经常去查?

  莲花村沙戚组的一位作坊主答复记者时称,他的作坊不是无证经营。而他所指的证只是一纸“废品收购证”。另一名作坊主也称,他在此地经营数年,没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也没有环保和卫生许可,“但从来没有人查过。”

  莲花村是南苑工商所的辖区。该所常所长表示:“我们知道这些小作坊的存在,但在执法过程中遇到一些阻力,取缔需要综合执法。”他称将在最近报请上级部门组织一次联合执法。建邺区工商局沙洲工商所许所长称,年初时他们进行过一次集中整顿,但收效确实不明显。

  但在沙戚组一塑料制品作坊里打工的工人称自己在此打工一年多,从来没有见过执法人员。

(中财网)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