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看中国青年:从民族主义到哈佛女孩
罗森(Stanley Rosen),中文名骆思典,一个在纽约长大的犹太人,现在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研究中国问题30多年。他基本是一个中国通。据中国青年报8月18日报导,罗森收集了自1952年至今的所有《中国青年》杂志,每年来中国一到两次,观察和采访。每次回来,他要收集大量报刊资料、新书和DVD。
这几年,他研究的主要题目有:“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中国电影产业化”、“中国教育与社会”。今年3月,作为美国学者他被邀去台湾观察大选;7月底,在美国出版了他与人合编的新书《21世纪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8月7日下午,他在北京三味书屋做了一次讲座,谈“中国青年价值观变化”,他认为影响中国青年价值观变化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国际化、民族主义、实用主义或物质主义。
中国青年人对美国的态度
在谈到“中国青年人对美国的态度有变化”时,罗森说“中国青年人对美国的态度有变化,原因很多,我认为1993年是个转折点”
首先是北京申请举办奥运会,美国国会表决说不要给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因为他 们有人权问题。
两三个星期以后,又发生了“银河号”事情,美国海军要检查中国一艘开往伊拉克的商船,看看船上有没有化学武器,这让很多中国人反感:美国是世界警察!
美国这样做,是非常笨、非常傻的,就像毛泽东说过的:你搬起那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我这里有一份调查,是2002年零点公司搞的有关“国际意识调查”。对世界和平最有可能造成影响的:一个是美国霸权主义,一个是恐怖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国家: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可以看出,美国是危险的,同时美国也是重要的。
还有一份对中学生的调查,“提到美国,你会想到甚么?”,回答有:霸权、发达、世界警察、NBA、炸使馆、干涉别国内政、总统性丑闻、校园暴力、人才流入地、哈佛大学、环境好、TMD等。能看出他们对美国的看法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对于“炸使馆”事件,罗森表示美国人知道这件事,不过,五角大楼发言人几次出面说,不是故意的,这是个错误,表示道歉,其他没甚么反映。问题是,报导在中国和美国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不相信是误炸的,差不多百分之百的人。
罗森还说:“9.11”给美国人很大的教训。以前,大部份美国人都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美国,美国的文化甚么地方都有,美国是最好的。别人告诉小布什,在国外反美的态度是比较强的,但他不相信。没想到会发生不喜欢美国的事情。
罗森认为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地方互相不了解,做出傻事情,美国有,中国也有。
大概是1998年的时候,有一天,美国驻北京的记者都接到电话,说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请他们去听报告,做报告的是重要的人。
做报告的是个副部长,他说克林顿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有变化,是建设性的合作。还给记者们吃了非常好吃的菜,像宴会一样,意思是说:我们给你们面子。就好像当年毛泽东一样,半夜请人来,接见他们,是给老外面子。
可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美国记者认为,干吗给我们吃这么好的菜,你们可以给农村那些吃不饱饭的人吃;第二,中方告诉美国的记者,我们对台湾、西藏等问题的态度是对的,我们已经告诉我们的媒体应该这样报导,你们也应该这样报导。他们不了解美国媒体跟政府的关系。所以,当时很多美国记者都吓了一跳:他们(中方)认为我们是政府的傀儡吗?《纽约时报》就是这样把这件事给报导出来了。
从电影的角度谈谈国际化问题
罗森还从从电影的角度谈谈国际化问题。罗森说他在美国,开“中国电影”课已经十几年了。
从1994年到2003年,中国进口的大片票房最好的是《泰坦尼克号》306.1(百万),其次是《珍珠港》106(百万)和《真实的谎言》102(百万)。
《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也有不少人不喜欢,商业片票房好,但不一定电影好。《十面埋伏》情况比较特别,因为在国内,现在没有别的电影在电影院放,只有它一部在里边。(众人大笑)
我看了很多文章,像这篇《张艺谋的艺术霸权》。电影院里不放别的电影,只有《十面埋伏》,这样做不好。没有竞争比赛,不是真的成功,票房好,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首先是题材限制,禁区太多,在中国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拍的。
再看这份“1999年沿海中学生偶像调查”:第一个是迈克尔.乔丹(26%),第二个是成龙(18.6%);2002年~2003年做过三次调查,排前三名的是刘德华、成龙、贝克汉姆。姚明也有出现,但他是在美国打NBA成名的。
我不明白,为甚么年轻人的偶像都是外国或香港、台湾的?还有你们的明星为甚么多是在海外拍了电影或得了奖成名的?你们为甚么不培养自己的明星,不喜欢自己的明星?我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认为中国有好的演员:像巩俐、葛优、章子怡;导演也不错,我喜欢张艺谋、贾彰柯、黄建新等等。在美国,观众看电影,电影的主角很重要,会影响到票房;在欧洲,电影的导演很重要。
看我手里这张图表:2003年,中国进口片票房是4亿元,国产片1.5亿元,光《英雄》一部片2002年就有2.5亿元。可以看出,大部份国产片是很不成功,没有票房的。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他们最喜欢是进口片,最不喜欢是国产片,不喜欢的原因排第一位的是:质量太差。
好莱坞的片子在中国还是成功的,我问过电影公司的人,像最近的《后天》、《哈里波特》,包括《冷杉》发行得都不错。
从电影上,也可以看出国际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
中国的爱国主义,其实是是民族主义
关于中国的爱国主义,罗森也谈了他自己的看法。罗森说:现在,许多国外的学者认为,你们的爱国主义,其实很大程度上讲是民族主义。
我个人认为,爱国主义是好的,民族主义是不好的。比如说,炸使馆事情发生后,北京的年轻人往美国大使馆里扔石头,你们认为这是爱国主义,还是民族主义?过分的民族主义,会伤害爱国主义。
青年中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上。今天晚上有中国队与日本队足球决赛,我最近看到日本报纸,报导日本队在中国怎样被球迷扔垃圾。
我看了,看的是CCTV5的中日足球决赛实况转播。我认为解说员的态度是不够中立的。他说到中国队时用的是“我们”,中国队进攻他说是好球,日本队进攻他说“危险了”;裁判判中国队员犯规,他批评裁判;但裁判判日本队员犯规,他就不说了。假如中国队去日本比赛,他们的解说员这样对待中国队,你们感觉好吗?
最后中国队输了,他说是这个原因、那个原因,总之,不是我们的原因。我们踢得很好了,虽然我们输了。我认为这有一点点阿Q:原因不是我们自己的,是别人的,是外边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研究政治心理学的,在中国长大。他说,他发现中国人有这样的心理:自己是受害的,是被欺负的,别人对中国做甚么事情,马上会想到是别人在欺负中国,是不公平的,都是别人不好,原因是外部的。
中国有13亿人口,又那么喜欢足球,那么想赢,足球应该特别好。可是,为甚么不成功,踢得这么差?怎么就找不到有天才的球员?日本球员的身材并不特别高大,为甚么总是输给日本队,以前甚至被香港队打败?到底是谁的责任?中国人为甚么不反醒自己,不从自己本身找原因?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后,有对青年的调查:看到电视报导后,他们认为政府太软弱,美国炸了我们的大使馆,我们也应该打美国。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时在北京,有报纸发表了《重新认识美国大片》、《重新认识美国新闻自由》、《重新认识美国的人权》等文章;另一方面,我还看到这样的报导,说在中国的外国跨国公司的员工,他们的生活、工作一切正常,他们是安全的,财产是受到保护的……
一方面中国政府需要有爱国主义,另一方面又需要国外投资,怎么样做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呢?有时候是很难办的,不一定都成功。
中国准备修建高速铁路,本来日本人的技术和价钱是最好的。后来,互联网上有很多人反对,因为政治原因,最后的选择可能会改变。
民族主义就好像剑的两边,都是锋利的,不好拿。大众民族主义太过分,会失去控制,矛头对准政府也说不定。
当被问到最近赵燕在美国被打这件事时,罗森坦率地说:发生这种事在美国并不奇怪,他们现在很害怕恐怖份子。美国人在中国被打,也发生过几次,不过,在美国是不会在报纸头条,当做最重要的新闻来报导。看看这张《环球时报》,头版一整版的赵燕报导,他们把这件事变成最重要的。如果她是个阿拉伯人,有可能被打得更厉害。
《洛杉矶时报》有篇文章,特别强调中国如何在报导这件事情,中国的反映是怎样的。假如你问美国人,我想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件事。但在中国,许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不过,我在互联网上也看到,有很多人讽刺赵燕,认为她是想要钱。
中国青年最重要的特征:实用主义或物质主义
最后罗森谈到现在中国青年最重要的特征:实用主义或物质主义。“有钱,就是成功的人,是青年的偶像和榜样,社会推崇这样的人,要学习他们”
青年人首先是赚钱,要买房买车,想办法进入中产阶级。
这是我刚刚买的《新现代》杂志,它的英文名叫“豪华生活”。我发现这类杂志很多,像《青年财富》、《白领精英》,内容都是高收入、高消费,封面都是很有钱的人,没一个是乞丐(大声笑)。
在广东省做小学生调查,大多数小学生说自己的最大理想就是:将来当亿万富翁,像李嘉诚一样。
有钱,就是成功的人,是青年的偶像和榜样,社会推崇这样的人,要学习他们。以前还有雷锋,雷锋为人民服务,有螺丝钉精神。现在再提这些,没人要听。
在美国比较奇怪,有些人甚至恨这个比尔.盖茨。反对全球化的人就不喜欢他,还有人反对他垄断软件。在美国年轻人中,并不是谁有钱就佩服谁,也还有理想主义者。我想美国人已经过了特别追求物质的阶段,但中国不一样,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于个人成功的问题,刘亦婷你们都知道吧?就是那本《哈佛女孩刘亦婷》,讲她父母怎样培养她进哈佛,从出生到18岁是怎么教育她的。这是2001年中国最成功的一本书,广东省有地方还专门组织座谈会,号召大家以刘亦婷为榜样,向刘亦婷学习。后来,又出了《剑桥女孩》、《哈佛男孩》、《东京男孩》之类的书。《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是我这次买的,这类书很多。
同时,我注意到另一本书,叫《我平庸、我快乐》,是反叛“哈佛女孩”的,它要追求快乐,而不是常规的成功。但是,《哈佛女孩》卖掉100万册,《我平庸、我快乐》只卖掉两万册。
不是说不好,是有些过分。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获取成功,而不再是为了学问,学到甚么不重要,考取甚么大学才是惟一重要的。
这样做的结果很清楚,是负面的:自我中心,谁都希望成为刘亦婷,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当然不会成功,他们会产生失败感、挫折感,自杀的人也有。
美国的学生不厉害,但从亚洲来的学生,学习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压力很大。不同文化背景要求不一样。
我是犹太人,我的父母中学也没毕业。小时候,假如我学习不好,我的母亲会打我,学习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他们自己没受过太高教育,一定要培养小孩受教育。犹太人和中国人比较接近,为了成功,教育是最重要的。但黑人不是这样,体育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他们强调篮球、跑步,这些也可以让他们成功。不过现在,我认为人最重要的,还是快乐。
在美国,我的不少学生是中国人。我有一个学生是上海人,刚拿到硕士学位,我常说他很实际。他讲,教授,你不要说我实际,实际是不太好的。
我问我的中国学生,为甚么来读政治系,他们讲比较容易拿到签证。但读了一年以后,好多人就转到电脑或MBA上头了,为了以后好找工作。他们只是利用读政治系到美国,到了美国就转系,有的干脆在美国做买卖,他们比较实际。
另外,中国年轻人对自己的形象也很重视。
现在中国年轻人看重个人、看重小家庭,自我为中心,不太相信政府给的承诺。不像从前,“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年轻人真正相信集体主义、理想主义,是为社会主义的成功做贡献。而现在,他们是在为个人的成功做贡献。这一点很明显,是不可否定的。
我问过很多年轻人:你有甚么理想?他们说:没有理想。我问:“理想重不重要?”
他们告诉我:“理想很重要,但我现在没有。”
“洋博士”和“土博士”
罗森表示他这次来中国,感兴趣中国的“洋博士”和“土博士”,也就是“海龟(归)跟土鳖”之间的区别。以前,他们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比如分房子、待遇方面不同。不过现在“海归”太多了,所以区别不大。去年在上海就有7000人找不到工作,变成“海待”。我还发现,以前是“海龟(归)与土鳖”的冲突,现在是“海归”里边的冲突───有两种海归派。
一种是在海外拿到学位的;还有一种只是访问学者,他们到国外逗留一年左右,不拿学位,也没有压力,说不定是天天打牌的。他们为甚么做访问学者,因为在国内他们地位比较高,是校长或副校长,院长或副院长,到国外去,他们更多的是为了镀金,回来后也成了“海归”。两种海归派的矛盾是:谁更应该被提拔?
罗森认为即使以后“海龟与土鳖”没差别,土鳖还是要出国的,出国有好处。
(大纪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