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新出版的名为《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在英美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作者将男女性别比例与安全问题挂钩,指出男性人口过剩会给国内和国际社会安全造成威胁,该书把矛头对准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且男性比例偏高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对于该书所提出的观点,英美学者明确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一时之间,《纽约时报》等媒体成了两派学者之间论战的战场。分析人士指出,一个人口学问题吸引如此多政治学家们进行广泛讨论,在英美学术界并不多见。
海外激辩中国男性过剩问题
《光棍》一书的两位作者瓦莱丽·赫德森和安德烈亚·博尔,分别在美国杨伯翰大学和英国肯特大学从事政治学研究。他们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胎儿性别的技术在亚洲广为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利用这项技术在胎儿出生之前就把女孩打掉。这导致亚洲国家年轻一代中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例如在中国,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120:100;而这一年龄组的正常性别比率应为100:105或者更低。他们认为,这将导致在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妻子。
两位学者认为,妇女的缺乏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等优势的男子可以结婚;而没有这些优势的男子却结不了婚,他们在社会经济最底层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光棍阶层。在中国和印度,到2020年,光棍将占到年轻的成年男性人口的12%至15%。
他们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成年男子,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会通过暴力和犯罪方式联合起来。中国清朝末年的“捻军”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光棍叛乱集团”所控制的地区一度拥有600万人口。
他们认为,为了提防“光棍乱国”,政府会考虑将这股“祸水”引向国外:或者通过鼓励年轻男子向外移民;或利用他们为政府的海外军事冒险服务。台湾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会受到这种考虑的影响。这还会加剧国家的集权化。
两派意见
该书于2004年5月出版后,在英美学者当中引起了较大争议,明显分成支持和反对两派。两派学者纷纷投书媒体,表达各自观点,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还于7月19日以“我们的安全是否被‘太多男人’威胁?”为题,举行了一场针对此书的研讨会。
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究竟男女性别比例与政治安全之间有没有《光棍》一书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存在因果关系。
美国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乔舒亚·戈登斯坦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他在《泰晤士报》撰文批评《光棍》的“证据并不能支撑结论”。他认为,将男性过剩同暴力联系之前,需要对男女性别比例不同的各种国家进行系统研究。“我不相信有人曾系统的、在世界范围的比较研究中检验过(赫德森和博尔提出的)这些观点。”耶鲁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卡萝尔·恩贝尔也表示同样怀疑。
赫德森似乎也意识到支撑观点的论据比较薄弱,她告诉记者,下一步她准备走访多个国家,寻找更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观点。
针对妇女地位与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紧密相关的观点,批评者乔舒亚·戈登斯坦举了一个反例:18世纪和19世纪,西非达荷美王国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差不多,但该国却非常好战。
赫德森反驳说,她们并不是说性别比平衡或妇女过剩的国家就平安无事;她们只是说男性过剩是一个加剧不稳定的因素,并非不稳定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另一位批评者卡萝尔·恩贝尔则指出,简单地根据“光棍”数量就作出社会和国家均暴力化的预测忽略了一点,即男人的暴力倾向是社会造就而非天生的。
批评者戈登斯坦还认为,在指责非西方文明的政治气候中,赫德森和博尔的思想是很危险的。
当然,支持《光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史蒂文·费舍就给予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尽管他认为像《光棍》这样将政治现象简化为性在学术研究中有“政治不正确”之嫌。据报道,费舍本人就曾搞过类似的研究:为了搞清楚“为什么在伊斯兰国家民主如此缺乏”,他曾调查了150个国家,断定妇女地位的高低相对其它因素更能解释一国民主的强弱。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政治学教授罗斯·麦克德莫特也支持《光棍》,他认为这本书之所以受诟病,是因为许多研究者都不愿承认男女行为有差别。“历史上,当大批男性无法结婚时,他们就会聚到一起,要么成为和尚,要么结为匪帮……”这也成为恐怖分子的来源。她和来自哈佛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兰翰正在对60个非洲国家展开与《光棍》类似的研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海外激辩中国男性过剩问题
《光棍》一书的两位作者瓦莱丽·赫德森和安德烈亚·博尔,分别在美国杨伯翰大学和英国肯特大学从事政治学研究。他们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胎儿性别的技术在亚洲广为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利用这项技术在胎儿出生之前就把女孩打掉。这导致亚洲国家年轻一代中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例如在中国,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120:100;而这一年龄组的正常性别比率应为100:105或者更低。他们认为,这将导致在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妻子。
两位学者认为,妇女的缺乏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等优势的男子可以结婚;而没有这些优势的男子却结不了婚,他们在社会经济最底层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光棍阶层。在中国和印度,到2020年,光棍将占到年轻的成年男性人口的12%至15%。
他们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成年男子,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会通过暴力和犯罪方式联合起来。中国清朝末年的“捻军”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光棍叛乱集团”所控制的地区一度拥有600万人口。
他们认为,为了提防“光棍乱国”,政府会考虑将这股“祸水”引向国外:或者通过鼓励年轻男子向外移民;或利用他们为政府的海外军事冒险服务。台湾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会受到这种考虑的影响。这还会加剧国家的集权化。
两派意见
该书于2004年5月出版后,在英美学者当中引起了较大争议,明显分成支持和反对两派。两派学者纷纷投书媒体,表达各自观点,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还于7月19日以“我们的安全是否被‘太多男人’威胁?”为题,举行了一场针对此书的研讨会。
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究竟男女性别比例与政治安全之间有没有《光棍》一书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存在因果关系。
美国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乔舒亚·戈登斯坦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他在《泰晤士报》撰文批评《光棍》的“证据并不能支撑结论”。他认为,将男性过剩同暴力联系之前,需要对男女性别比例不同的各种国家进行系统研究。“我不相信有人曾系统的、在世界范围的比较研究中检验过(赫德森和博尔提出的)这些观点。”耶鲁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卡萝尔·恩贝尔也表示同样怀疑。
赫德森似乎也意识到支撑观点的论据比较薄弱,她告诉记者,下一步她准备走访多个国家,寻找更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观点。
针对妇女地位与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紧密相关的观点,批评者乔舒亚·戈登斯坦举了一个反例:18世纪和19世纪,西非达荷美王国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差不多,但该国却非常好战。
赫德森反驳说,她们并不是说性别比平衡或妇女过剩的国家就平安无事;她们只是说男性过剩是一个加剧不稳定的因素,并非不稳定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另一位批评者卡萝尔·恩贝尔则指出,简单地根据“光棍”数量就作出社会和国家均暴力化的预测忽略了一点,即男人的暴力倾向是社会造就而非天生的。
批评者戈登斯坦还认为,在指责非西方文明的政治气候中,赫德森和博尔的思想是很危险的。
当然,支持《光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史蒂文·费舍就给予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尽管他认为像《光棍》这样将政治现象简化为性在学术研究中有“政治不正确”之嫌。据报道,费舍本人就曾搞过类似的研究:为了搞清楚“为什么在伊斯兰国家民主如此缺乏”,他曾调查了150个国家,断定妇女地位的高低相对其它因素更能解释一国民主的强弱。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政治学教授罗斯·麦克德莫特也支持《光棍》,他认为这本书之所以受诟病,是因为许多研究者都不愿承认男女行为有差别。“历史上,当大批男性无法结婚时,他们就会聚到一起,要么成为和尚,要么结为匪帮……”这也成为恐怖分子的来源。她和来自哈佛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兰翰正在对60个非洲国家展开与《光棍》类似的研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