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经济过热和政府的作用
今年以来,"经济过热"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媒体。两个月前的两会期间,不少看政府眼色行事的中国经济学家们还在那里羞羞答答地就中国是否出现" 经济过热"的问题咬文嚼字。有的说,经济发展是正常的,不存在过热现象;有的说,只是有过热苗头,仅需要防止过热而已;也有的说,总体没有过热,只是局部过热。到了四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公报证实,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百分之九点七;其中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率竟然高达百分之四十三。尤其实今年前两个月,在制造业的三十个行业中,有十六个行业投资增幅超过百分之一百。其中钢铁工业投资增长百分之一百七十三,建材行业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七。显然中国经济的过热已成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党和政府机构一起出动,不断地下发文件,宣布措施,力图制止经济过热的局面继续蔓延。任何国家在任何经济制度下,在能源和生产资料的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的、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上涨并开始带动消费品价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出面采取措施冷却经济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听任经济过热,将会恶化产业结构、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增加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中国,如果经济在不久的将来不得不因过热而出现紧急刹车现象,银行的坏债势必增多,失业的队伍也将扩大。但是在当前中国政府制止经济过热的时候,人们不能忽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政府在经济过热中形成中的作用;二是政府在制止经济过热中的功能。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也存在着冷、热周期。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前景的预测很难做到十分精确,这是因为他们对信息的把握常常是不充分和不及时的。当投资者的预测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出现差距是,经济就会出现或冷或热的现象,就会引起市场的波动。但是"过热"这个词却通常很少用来形容市场经济。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因为过热就是大量浪费性投资的存在,而真正市场经济的主体投资者是精心看护自己钱袋子的私人投资者,他们是不会轻易地让自己的资本的经济过热中烧为灰烬的。经济稍有发热,投资者立即会变得十分谨慎。他们对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调节十分敏感。但是中国的情形则不同。只要看一看那些导致经济过热的投资领域,就不难看到基本上是那些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兴风作浪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钢铁、化工、电力、城建等等。有的甚至直接就是政府垄断的行业。不仅如此,投资这些行业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更是直接来自于国有银行,而只有政府才有力量去影响国有银行业对这些行业发放贷款。所以说,中国各级政府实际上是经济过热的始作俑者。
从政府制止周期的调控措施来看。中国与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大相径庭。通常市场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那就是,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市场,当市场需求对政府调控作出反应时,就直接影响到了每一个投资者和消费者。但是在中国,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常常无法得到市场的响应。这是因为各级政府由于政府官员并不是资金的所有者,他们对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反应常常非常缓慢甚至没有反应,因此等到大家都认识到经济出问题的时候,常常已经达到了"过热"的程度了。这样一来,政府只好采取各项非经济的措施来矫正经济过热现象。例如,近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发布大量文件直接对投资的行业和规模作出限制性规定,并且已经向有关地区和行业派出了各类调查和督察组,中央党的机构和政府甚至使用政治动员和党纪处分来约束那些不执行中央指令的地方官员。但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在制止这一次经济过热的同时,也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功能;而这样一来,又为下一次的经济过热直接埋下了一个伏笔。
(RFA)(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