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不良贷款威胁中国银行改革
美国之音木风报导: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华盛顿访问时提醒中国最高决策者注意经济过热可能会造成大量新的银行坏帐,对正在进行的银行改革构成重大威胁。吴敬琏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当局要对此及早形成共识,防患于未然。*国有银行金融支柱*
银行体系的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难肯的一块骨头。难啃是因为四大国有银行是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支柱,它们吸纳了中国居民储蓄的百分之六十五,承担着中国社会百分之八十的支付结算服务,提供了全国贷款的百分之五十六和国有重点企业的贷款的百分之八十,拥有着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中国领导人明确地意识到,国有银行体系改革一旦失败对中国经济、对居民储蓄都将造成巨大的破坏。这也就是中国高层在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多年后、在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多后还迟迟不敢动手银行改革的主要原因。
*“壮士断腕”“背水一战”*
但是,银行体系的改革又是必须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因为世贸组织要求中国必须在2006年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外国跨国金融巨头已经在“摩拳擦掌”“屯兵国门”,中国银行再不改革,一旦国门洞开,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在谈到银行改革的时候大有“壮士断腕”的气概的原因。他把这次的改革称为“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决心只是决心,并不是科学。这场银行改革究竟有多少胜算?中外经济学家似乎都缺乏昔日谈论中国经济改革时的那种乐观情绪。
*拉迪:注资之后怎么办?*
美国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克·拉迪(Nicolas Lardy)在回答本台记者提问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担忧。拉迪说:“新一轮改革与以前的改革有一点很不一样,就是这一次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比过去大胆得多,政府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让这两家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市。在去年年底,政府就开始给这两家银行注资四百五十亿美元。这笔资金相对于中行和建行的规模来说是很大的。另外,这两家银行还获准利用其现有资产冲掉它们的不良贷款。这些措施足以大大改善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使它们的资本状况处于非常强劲的地位。”
拉迪认为,新措施是前所未有的,但问题是今后怎么办?这些银行内部是否能够培养出新的商业银行文化?中央是否能够给这些银行以发放商业贷款的独立自主权?
拉迪现在是华盛顿智囊机构“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认为,了解中国银行业情况的人都知道,到目前为止,国有银行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拉迪认为,中国国有银行在转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吴敬琏:改制是关键*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高级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美国访问的时候抽空接受了本台的专访。吴敬琏教授对政府给银行注资的看法和拉迪接近,他认为注资只是一个手段,为的是改善资产负债表,增加国有银行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
吴敬琏指出,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体制改革。他说:“过去的银行改革只是做了注资,而没有改变银行的制度。邓小平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多次,说我们的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什么是真正的银行?它首先是一个企业,是一个经营货币的企业。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到产权的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的意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好的公司治理。只有在这样一个制度下才有可能改变它的行为。”
吴敬琏表示,温家宝总理对银行治理和银行队伍的担忧是有道理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坏帐就会不断地被制造出来。
*吴敬琏:经济过热新增贷款堪忧*
但是,曾经名列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第一人的吴敬琏强调指出,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就呈现过热的现像,国有银行发放贷款大幅度增加,前十一个月投资增加百分之三十多,信贷增加百分之二十多,新增贷款总额高达两万多亿元人民币。他说:“不确定的是现在新发生的贷款里面过了一些年以后又会出现坏帐,这个是一个最大的担心。现在明显的坏帐并不值得担忧。”
吴敬琏教授认为,银行体制改变之后不愁找不到好的管理人才,但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关心的是不良贷款这枚定时炸弹。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债务与资产比例超过百分之四十。在把大约一万四千亿元的坏帐剥离给资产管理委员会之后,坏帐比例现在降低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经过新的注资,坏帐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但是,吴敬琏表示,如果因经济过热而导致大量新的坏帐,置身于国际竞争中的中国银行体系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局面。
*吴敬琏:危机阴影笼罩巨额储蓄*
吴敬琏还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认为,中国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一旦出现危机,高达十一万亿的居民储蓄将首当其冲,经济增长将会严重受挫。
吴敬琏呼吁,中国最高决策者要尽快就中国金融系统的问题达成共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
- 关键字搜索:
-
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