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曾慧燕:华人齐齐讲国语,鸡同鸭讲不复见

 2004-01-13 17:2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时移势易。过去以讲广东话为主的北美华人社区,包括美国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以及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主要华埠,以前跟讲国语(Mandarin,又称普通话)的人士虽然同文同种,却没有同声同气,等同“鸡同鸭讲”。近年随着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移民的增加,讲国语渐成气候,广东话不再是“老大”。正应了风水轮流转的说法。

“当年我尚是一个苦哈哈的留学生时,暑假在纽约华埠想打工挣学费,应征肉食公司的清洁工,开口说国语,却被讥为‘唐人不会讲唐话’。此后我发愤学广东话,时至今日虽还不大会讲,但会听了,没想到似乎意义又不大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980年自中国四川来美自费留学的薛伟,大有不堪回首话当年之感。

*“唐人不会讲唐话”

薛伟是中国大陆开放改革后第一批自费留学生之一。抵美翌年暑假,他自康州大学转学到纽约亨特学院念书。1981年初,欲到华埠打工挣学费。在一间肉食公司门前,他看到贴着招请清洁工的招贴,便大着胆子步入门内应聘,粤籍老板最初露出满意的笑容,谁知他一开口说国语,老板立即沉下脸,鼻子啍了啍,用嘲讽的眼光看着他说:“唐人唔识讲(不会说)唐话。”为怕他听不懂,老板又用带着广东腔的别脚国语重复了这句说话。

薛伟并不气馁,鼓起勇气再往别家找工,凡是门前贴着招聘启事的就入内去问,这才发现那时纽约华埠是广东人、台山人的天下,他到处碰壁,老板拒绝他的理由都是他不会广东话。他接连几天马不停蹄,最后无功而返回康州亲戚家。后来幸得台湾中央军校同学会前会长张国威介绍,才在一间上海人开的外卖餐馆找到一份送外卖的工作。

薛伟后来投身海外民运。有感国父孙中山先生说“华侨是革命之母”,他去拜访中华公所侨团领袖,发现侨领十之八九都是讲广东话,说国语的薛伟若无人从旁协助翻译,根本无法“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带了一位会台山话和广东话的朋友充当翻译去拜访当时的中华公所主席,薛伟的翻译一开口说台山话,对方立即有“他乡遇知故”的惊喜,结果是薛伟变成了局外人,备受冷落。

有感当时广东话在海外是“第一国语”,真正讲国语的人似乎“低人一等”,为了与侨领们有“共同语言”,薛伟此后刻意学习广东话,经常收听粤语电台广播和电视新闻及看连续剧,目前已经会听了,但随着国语地位的日渐提高,他觉得会广东话“意义已不大了”,现在华埠的政经氛围跟过去相比有天壤之别,讲国语的人已占上风。走在纽约华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对于薛伟当年由于不会广东话,“想扫地都没人要。”来自台湾的赵先生,则感慨自己当初“要洗碗也没有人请”。

赵先生原籍江苏苏州,原为中华民国空军,1949年随国民政府撤退台湾,1961初来美留学。他说那个年代,纽约华埠只有如下几种人:一是早年“卖猪仔”来美做苦工、修铁路的台山人;二是广东人、香港人;三是以跳船方式抵美的温州人和台湾人。前两种人都是说广东话,只要第三种人才说国语。

赵先生刚抵美,身无分文,英文也未过关,只能到自己同胞开的商店或餐馆打工。那时纽约华埠已有职业介绍所,但即使他把条件降到洗碗、洗盘子,对方一听他不会广东话就摇头。直到有一天,一家中餐馆急需人手,才勉强叫他去帮工。尽管他工作很卖力,三天后仍被“炒鱿鱼”,因为对方已找到粤籍人士。

赵先生感谓:“中国人自己歧视自己人。我是苏州人,抗战时流亡到重庆,被人称为‘下江佬’,后来到了台湾,又被叫作‘外省人’,来到美国,又成为外国人。到了同文同种的唐人街,还要受自己同胞的气。一生都在漂泊,得不到认同。这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悲哀。”

赵先生回忆,他们这批来自台湾的穷学生,因不懂广东话,无法打入唐人街,便以座落在纽约曼哈坦百老汇的哥伦比亚大学116街至98街为大本营聚居,自成一体。他们很少到华端口,以免因语言沟通问题“自讨没趣”。感觉上,说广东话的人,似乎颇有“优越感”。

后来吸引台湾留学生前往华埠,是因最早经营东方食品的金门食品公司推出令他们一解乡愁的炸菜和皮蛋,他们才每周一次往华埠跑。当时中餐馆几乎清一色由广东人经营,台湾留学生想打牙祭时,不敢光顾广东人的餐馆,怕不会点菜,也担心受冷落。当时华埠只有大上海、哈尔滨等屈指可数的中餐馆,老板和侍应生都会讲国语。

*鸟与牛的笑话

一些说国语的人士抱怨,由于不会广东话,最初移民来美时,在华埠成了自己同胞中的“少数民族”,备受歧视,甚至在光顾广东人的食品杂货店时,有人“故意”听不懂。

不过,1968年自台湾来美的纽约幼狮管弦乐团艺术总监方秀蓉就以自身经历表示,她接触的许多广东人,都非常友善,她本人在华埠买东西时,未曾受过不公平对待。碰到听不懂国语的广东人,她就跟对方比手划脚,用“肢体语言”来沟通。她认为,当语言沟通有障碍时,态度诚恳很重要,她每次都以诚待人,无往不利。

不过,方秀蓉曾因不懂广东话而丧失奖学金的机会。那是1980年,她以优异成绩拿到教育硕士学位,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看到新泽西州一间大学设有双语教育课程,提供的奖学金非常优厚,她跃跃欲试。没想到面试时,负责人是一位讲广东话的女士,对方问她会不会广东话?她嚅嚅地说只会听一点点,不会讲,结果名落孙山。

方秀蓉也曾经因不会广东话闹过笑话。她业余爱好绘画,老师是广东人,有次叫她画只鸟,广东话的“鸟”跟国语的“牛”同音,方秀蓉一本正经地画了头牛,老师看了哭笑不得,才知“鸡同鸭讲”。

活跃纽约华人社区的陈太太,也说了一个因语言误会“表错情”的笑话。她由于工作关系需要拜会中华公所主席,提及自己最近要回台湾,对方顺口用广东话问她:“几时番(什么时候回来)纽约?”她错听成:“我很喜欢你。”基于礼貌,她回说:“ThankYou(谢谢)!”

对方奇怪她为何答非所问,一用重复刚才的问话,她也一迭声连说谢谢,陪同她一起拜会的友人忍俊不禁告诉她:“主席问你什么时候回纽约?”陈太太才知自己“会错意”。

六 ○年代来自台湾的陈太太,非常欣赏传统侨团领袖的朴实和广东人的吃苦耐劳,她本人出入华埠多年,与广东朋友相处愉快。反观台湾近年因国家认同挑起的族群冲突问题,令她痛心疾首。她说,不管是那里来的华人,都改变不了黄皮肤、黑头发的特质,大家应不分彼此,在家里关起门来,可以随心所欲讲自己的家乡话,但到了华人圈,就应该使用大家都懂的共通语言,“齐齐讲国语!”

*不讲国语迟早被淘汰

陈承熙1979年从台湾来美,对纽约华埠和皇后区新兴华埠法拉盛的发展知之甚详。他说那时到华埠买中国食品,不懂广东话根本“无人理睬”,不过,他不认为对方是“故意”不买东西给他,而可能是客人多,忙不过来,无暇顾及。

他说广东人一向有“排外”习惯,早年看到讲国语人士,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他不会生气,但觉得无奈。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华埠的地标建筑物孔子大厦附近,有一家叫“民铁吾”的银行。最初令人不解其意,后经打听,才知台山方言读“曼哈坦”为“民铁吾”,早年台山人在华埠势力非常大,所以“曼哈坦银行”就顺应“民情”称为“民铁吾银行”。

可是,现在的华埠今非昔比,相对于早年在华埠不会广东话会被“淘汰出局”,“现在不会讲国语,不但做不了国语人士的生意,而且迟早被淘汰。”陈承熙断言。

由于不会广东话,陈承熙是最早前往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谋生的华人之一。他回忆,那时法拉盛非常荒凉,毒品泛滥,地下交易猖獗,许多人视为畏途。但中国人是那里有危险,就往那里去。法拉盛介乎甘乃迪和拉瓜地亚两个机场之间,交通便利。他认识的一批台商,就是在不了解当时法拉盛的情况下,被地产经纪鼓动如簧之舌,“胡里胡涂”投资房地产。近年法拉盛房地产水涨船高,令他们“因祸得福”,大有斩获。他反而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错过投资置业的机会。 

*美丽误会歪打正着

在纽约法拉盛从事保险经纪业的戴冬生,1980年从台湾移民纽约。最初他有意进军纽约华埠,做回自己的老本行,但到了华埠实地了解情况,才知自己不会广东话,根本无法进入广东人的“地盘”开拓商机。

戴冬生说做生意当然要往人多热闹的地方去发展,但他被“环境所迫”,唯有退而求其次到当时治安不靖的法拉盛开疆辟土,上门的客人全为讲国语人士。后来许多人都夸他有眼光、有远见,是在法拉盛开业的第一位华人保险经纪,其实是“美丽的误会”。戴冬生笑说自己并非“高赡远瞩”,更不是及早预见到法拉盛今日的繁荣昌盛,只不过是当年因语言问题无法在华端口立足,才“歪打正着”到法拉盛发展,这叫做“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相对于早年广东人与国语人士的壁垒分明,戴冬生喜见今天纽约地区来自两岸三地及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都互相包容和平共处。如当年他的公司清一色是说国语人士,如今客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也因应各种方言的客人,请的员工会说广东话、温州话、马来西亚、新加坡、上海话等,但最共通的语言仍是国语,有的广东客人以前从不说国语,现在也不坚持非要说广东话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知名陶艺家李茂宗1972年自台湾来美国,1977年买下纽约华埠地标建筑物孔子大厦一住宅单位,是最早“进驻唐人街”的台湾客家人之一。他虽然不会广东话,但一直没有遇到“族群问题”,也没有发生过不愉快事件。

李茂宗回忆,那时,纽约华埠各行各业都以讲台山话和广东话为主,讲国语的人是极少数,他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讲国语在华埠买东西,被广东人视为“非我族类”,受排斥、被歧视,但他本人没有遇到同类问题。李茂宗热心公益和社团活动,他经常在传统侨团大力鼓吹讲国语,现在他很高兴看到当年的提倡,终于开花结果。

*美国多了“两个州”

美加各地主要华埠的潮流变迁,和两岸三地的政经起落息息相关。近年在美加地区兴起的一波波中国大陆移民潮,以及由于台湾政局动荡造成的移民现象,对华人社区讲国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以纽约来说,大陆新移民的涌入,经济势力的崛起,导致粤、潮等老侨在华埠的昔日势力不再,日渐被福州帮和温州帮取而代之。

福州帮、温州帮蔚然成势,即使连黑手党盘踞的小意大利区也感受到其势力侵入势不可挡。难怪华人社区流行的说法是,美国近年多了两个州──福州和温州。

在有“纽约小台北”之称的新兴华埠法拉盛,温州帮展现其蚕食鲸吞的功夫,短短四、五年光景,就横扫社区黄金地带,攻克华人超市地盘,即使是以剽悍著称的韩国商人,也领教了温州帮的厉害。再有就是近年东北人发挥过去“闯关东”的精神,也到美国闯世界。这些说国语的大陆新移民,均为华埠经济注入活力,也导致政治版图结构重组,改变传统侨社的政治生态。

过去亲中华民国的传统侨社,属下不少侨团近年易帜,相继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改挂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亲北京的福州、温州新移民,掌握了华埠的经济命脉,过去华埠餐馆、衣厂和超市,几乎由广东人垄断,现在已逐渐由福州人、温州人平分秋色或三分天下。

福州人、温州人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体系,但他们绝大多数懂国语,要做广东人、北京人、东北人、四川人等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移民的生意,当然要讲大家都听得懂的国语。福州人、温州人跟自己乡亲说方言,但跟外界打交道都说国语。这也是为何近年国语风行全美加华人社区的原因。

*华人社区讲国语成主流

据美联社日前报导,华人社区讲国语已成主流,而十多年前,在旧金山、洛杉矶及纽约等美国主要城市,广东话仍是华端口的唯一主要语言。时至今日,国话在华人社区的势力劲升,无论在街坊市集或一般住家,都成为普遍的语言沟通工具,并成为不同方言侨团的共通语言。归根究底,在一波波移民潮中,操国语的中国大陆人居多是主因。

旧金山中华商会顾问白兰(RosePak)多年来积极推动当地华埠社团活动。30年前她初抵旧金山,与华埠的店家说国语时,人们都把她视为“异类”,窃窃私语说她是个“不会讲中文”的华人。但是,现在不管是杂货店、卖馄饨和炒面的广东餐馆,都常用国语招呼客人。店家播放国语流行歌曲,司空见惯。

国语急起直追的现象透过统计资料可以具体反映:据1986年公布的一项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当时旧金山地区将近70%的华人家庭说广东话,只有19%说国语。但至去年,旧金山亚裔电视台KTSE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两者差距已拉近到53%比47%。纽约Kang&Lee广告公司指出,洛杉矶和纽约也都呈现相同趋势。

国语风行全世界已是大势所趋。西方学者预测,中英文将成为两大“全球性语言立足于世”,并指目前讲国语的人口,已超过讲英语的人数,如果把广东话等中国方言列入,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口比例为3:1。

1982 年自北京移民旧金山的江大伟,两个孩子都是在美国出生,旧金山是广东台山人的大本营,早期的中文学校都用广东话教学,江大伟只好另觅私人国语教师教授两个孩子学中文。他的太太是广东人,加上两个孩子在旧金山华埠长大,也被同化讲广东话,但江大伟坚持孩子要学国语。孩子现在读大学了,外语主动选修中文,由于从小打下良好基础,毫不吃力。

江大伟说:“广东话只是一个地方方言,身为炎黄子孙的后代,不会说国语,将来会很吃亏。既然每一位美国人都懂英文,那么每一位中国人也应懂国语。国语是中国人的标准统一语言,而且21世纪肯定是中国人的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都掀起学汉语热,中国的文化正逐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中国制造的产品打入越来越多国家的市场,许多国家的人要到中国投资和学术交流。”

他强调,国语将是全球华人使用的语言,无论在何时、何地,国语永远是华人沟通的桥梁,国语也是在联合国注册的标准中国使用语言。美国很多大学,目前都是用国语来教中文,在美出生的ABC即使不把国语当母语,起码也是一种吃香的外语。华裔孩子从小讲国语学中文,将来进大学,掌握它便可免修一门外语,要是再修一门外语,就拥有第二外语了。懂双语的人,到时会占优势,但若到那时才学国语就稍为嫌晚了。

*移民潮加速华人社区国语化

美国华人社会从19世纪中形成至战后最初的十几年,都是广东话占主导地位。华人在美兴办的中文学校,一直是用广东话授课。早年洋人走在华埠街头,耳边听闻的都是台山话或广东话,难怪很多洋人以为台山话或广东话就是中国话,中国话就是广东话、台山话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战后,才伴随讲国语的移民日渐增多而改变。

在旧金山华埠长大的美国华人历史学会会长麦礼谦,长期研究华人华侨史,他从本世纪几波移民潮来解释华人主流语言的变迁。

他指出,19世纪中期,在政经动乱下的数以万计广东人从珠江三角洲大举移民来美,在包括旧金山的几个主要城市落地生根,继而带动华埠的兴起。自五○年代末开始,从香港和台湾赴美接受高等教育的移民显著增长。他们中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来自台湾者,学成后就留在了美国。此后,华人人口稳步增长。除了每年严格限定的105个移民配额外,一系列的移民潮也加快了人口流动。与早期移民不同,新移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各地讲国语的人士。

1965年美国国会放宽移民法后,解除对华人移民的限制,激起第二波移民潮,华人移民显著增长。这批移民主要来自说广东话的香港和说国语的台湾。六○年代后讲国语者大多由台湾赴美。除了使用国语为其共同语言这一特点外,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分属不同社会阶层,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与早期广东人社会以商人阶级占主导地位显著不同。

东亚政局的动荡,引发七○、八○年代港台移民的大批到来,许多香港移民加入到原有的粤籍移民行列中。与此同时,粤籍以外的华人群体也迅速增长,其中很多是四○年代末、五○年代初政政权更迭时由大陆去台湾的人。还有一些是来投靠战前赴美国亲友的台湾本土居民。

世界其它地区的政局动荡,导致了成千上万人的迁移,很多华裔来到美国。其中最大一个群体是七○年代末至八○年代,因南越政权垮台而引发的越南、缅甸和柬埔寨印支三国华裔移民,他们中的几十万人分属不同方言群体。

七 ○年代末,美中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国放宽移民政策,使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迅速增长。1989年6月4日天安门事件后,美国国会在1992年通过中国大陆留学生、学者法案,准予特定条件下的中国大陆人士永久居留。这波新移民潮的持续涌动,彻底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联邦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约有6万1000 合法移民来自大陆,是香港移民的10倍、台湾移民的6倍。麦礼谦指出,就是这波大陆移民洪流,加速了华人社区国语化。

华人人口以将近每十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尽管广东人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华人社会中已出现了更多来自不同地区,讲不同汉语方言的群体,很多老华埠因他们的加入而变得多元化,也更为嘈杂,另一些新兴华埠出现在远离唐人街的郊区。

*加国华埠国语渐居主导地位

除了美国华人社区讲国语成潮流,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温哥华,也有国语逐渐取代广东话成为“第一国语”的趋势。最新调查显示,汉语已成为加拿大第三大语系。

据加拿大统计局的社会趋势研究表明,随着移民来源日益广泛,1996年全加有470万人的母语并非英语或法语,其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达73万6000人,是全加第三多人使用的语系(第二大语系是西班牙语)。

由中国大陆到加拿大的移民,首选城市是温哥华,其次是多伦多、蒙特利尔。在到加拿大的新移民中,几乎五分之三都选择温哥华及多伦多作为落脚地。

回溯华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那是一部血泪史,最早是上世纪末来加拿大修铁路的一批移民,还有八○年代因恐惧九七年回归中国而大批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这也是当地华人大多讲广东话,讲国语是“少数民族”的原因。

来自北京的朱军,原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199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1993年曾在多伦多一家社区中心当社工,主要协助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解决定居、就业问题。因此对华人社区情况知之甚详。

朱军说,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潮大致经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89年六四事件,加拿大政府大开绿灯,只要是持中国护照的人都有资格成为永久居民(即绿卡),他们中大多数是留学生,这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首次大批落户加拿大。

第二次浪潮是在1992至1994年,主要是来自福建的难民。他们往往花上2、3万美金向蛇头买一个假护照,申请政治避难加拿大,在飞机上把护照销毁,下飞机就举手投降,申请避难。加拿大一向对难民十分友好,又发衣服,又送被子,每月还有不少生活费。消息传到福建沿海一带,偷渡风潮涌动,来人剧增。

第三波始自1996年初,至今仍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加拿大移民局每年都按移民的原居地进行分类统计,过去7年,香港一直居第一,但自1998年起,中国大陆移民总数已超过香港居先。与早年的留学生相比,这批人有很多特点:一、年轻,大多30多岁;二、有良好专业技能;三、在国内都是精英;四、经济上比较富裕。五、全家一起来。

温哥华过去是香港移民的大本营,但近年也成为讲国语人士的移民首选。有鉴于温哥华地区华人人口结构转变,讲国语人士愈来愈多,以国语教授课程的需求日渐增加,很多行业都推出国语教授新班。

多伦多的情况比起温哥华也不遑多让。自上海移民多伦多的吴小姐指出,过去走在多伦多,碰到华人大多是讲广东话。前段时间,密西沙加市颐康新院落成启用,在密西沙加美城华人宣道会举行“职业资料展览”,吸引超过一千人到场查询,她发现与会者讲国语的约占一半,与过去华埠满街广东话不绝于耳,变化翻天覆地。

她说,中国大陆的崛起,香港、台湾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都推动中文作为一门重要性语言为更多人接受,而华人共通的国语,将在未来的世界中为更多族裔人士使用。这是大势所趋,历史潮流不可挡。

(世界周刊)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