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留学参考

找不到工作,只好出国深造喽…在欧洲各大学的新生自我介绍场合中,不难看到这一类的很坦白说辞。尤其是在这些年景气慢吞吞复苏之际,多国语言能力成了职场必杀的致胜武器,一些在求职场合不太得意的毕业新鲜人,转念一想就是出国培养更深的“国际能力”。

   欧洲的求职市场竞争确实较过去激烈得多,一位人事主管透露,十年前会一种外国语言就足以敲开大企业之门,但由于欧盟的成立,近年来的驱势显现,没有两种以上的外语能力,很难在大公司里进出。这种趋势造成年轻学子的国际化求学热,而欧洲各国中小教育、大专院校长期以来也以国际化导向来作教学规划。

   像是荷兰教学荷、英、德、法语并重,瑞士、比利时也不例外,德国高中生除了英文之外,多要求选修法文或是其他第二外国语言,而让中高学生到国外受训的语言交换计划也并不陌生。大专教育中,一些实务导向的专科学院更是要求必修第二外语才能毕业,学分中还强制提交至少六个月至一年到当地学习语言的资历证明。

   别说是活人的现代语言要学习,一些学系还要求必修“死人的语言”像是拉丁语,例如法律、历史等等科系,诸凡涉及欧洲历史古语传统的学科都“难逃这种厄运”。

   在北欧与德法等福利国家,税抽得高义务教育年限也相对长,一直到大学教育以上都是免学费制度。德国政府长年来还根据“联邦教育促进法〔Bundesausbildung fo erderun gsgesetz〕,简称巴弗克〔BAfoeG〕”,每年提供约四十万学生助学金免息借贷,虽然有些人利用漏洞来申请这笔钱,但是对于一些真正清寒的家庭,这个制度确实嘉惠了不少有心向学的学生。这些巴弗克的借贷学生在就业后必须偿还助学借贷,可以选择一次缴清或是按月分期给付。

   只不过德国大学太过开放与自主,只规定毕业必修学分却没有规定每学期必修学分,再加上没有毕业年限的限制,有些老学生一念就是十多年,人都已经上班了,书还没打算念完,拿着学生证还能享受好些购票与住房等优待。德国几个邦政府在老学生过多与联邦补助费裁减之下,开始针对这个LKK族群收钱,念了十三个学期还念不完的就得缴交学杂费。这股风气由南德吹向北德,已经有几个邦都开始实施。

   而外国人在德国念书除了缴一点行政费用与保险费之外,学费也是全免。但是年限限制却开始出现,例如慕尼黑路德维希综合大学数年前开始施行“自动注销学籍”制度,念博士六个学期期满就会接到退学通知,没念完还要继续的必须自行与指导教授沟通,教授同意就继续,但是完全在没有学生身份下进行,也就是从此失去住学生宿舍与搭学生票等等的“学生福利”。

   欧洲政府多以“国家义务”来看待教育问题,从德国、法国、丹麦、芬兰、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瑞典、希腊到比利时等国,原则上都采不收费制度,除了缴交必要的行政与保险费用之外,这些金额一年两学期约一百欧元(约三千七百元)左右。

   欧洲国家中对教育收钱的典型代表可推“最为美式”的英国,不但高等教育大收外国人的钞票,自己人也不例外,只是金额少得多。而英国本身还一国两制,苏格兰的教育就类似欧陆,从小到大学都由政府补助。据说苏格兰人到要付费的英格兰念大学,学费也可申请由苏格兰政府负担。

   在苏格兰之外的英国地区依学科而定,英国籍学生年收费在一千到两千英磅以上(五万五到十一万元)不等,英国政府计划在二○○六年实施大学改革方案,国会中不断讨论应否以三千英磅为学费上限(约新台币十七万元)。对于薪资不高的家庭来说,替孩子筹钱上大学成了一项英国父母的生活苦衷。而名校还有更高的价码,牛津、剑桥等烫手大学还计划收取五千英镑的最高学费来“显示身价”。

   英国收取外国学生学费可更贵了,年缴七千到一万英磅不等,是英国籍学生的四到五倍价码。

   医学院因为教材关系最为昂贵,年收约一万两千英磅(约近七十万元)学费。这也是英国各大学相对于其它欧洲国家对外国学生大量收取的原因。

   以英国伦敦商业学院为例,根据统计除了百分之七十的教授非英国籍之外,在这里求学的学子也多非“本土”,每年的毕业生就也有高达百分之八十非英国本土学生。

   而到英国取经的外国学子中,台湾人更是蝉连数年人数最高的“榜首冠军国”!这里采高学费但限年数毕业,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下,假若钞票不缺,专家会建议“要快就到英国来”。要磨久细品又免学费的,就到德法长蹲去,经历不同品味各异。

   以美国传统热门的商业管理硕士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来比较,就学哈佛每年要价三万两千美金(超过一百零八万元),另需每月约一千美金当生活费用。如此估计要超过十万美金(约三百五十万元)的学费(还不包括生活费),才能造就一个美国最高学府的哈佛商管硕士。

   而德国汉堡大学经济政策系的商管硕士,除了生活费之外一年却只要六十二欧元(不到两千三百元)而已。这是东欧、俄罗斯等国家很多穷学生选择在“欧洲陆块内”留学深造的原因,因为美英的高学费政策他们根本负担不起。

   商管硕士是美国创造出来的土产产品,与美国一百多年的MBA历史相比,欧陆这种学位的起步只在近期而已。欧陆的要求限制也多,像德国的MBA申请者必须是工程或自然科学大学学位毕业者,在希望另外获得经济学位的情况下才准通关。

   精挑细选之下,目前德国每年大约只有一千六百名左右的商管硕士毕业,与走美国陆线的英国每年量产一万三千名商管硕士相较,商管硕士的“产线”,还不是欧陆国家的“教育主力”。

   在欧洲的商业学院来说,除了法国巴黎的HEC 管理学院(Management School)之外,西班牙马德里的IE (Institutode Empresa)都可说是国际知名,据估计后者有高达百分之十五毕业生自行创业成功的比例。但是以上所说的都是学费而已,生活费方面,还必须依大小城市来估计高低,不同的地方将会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