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点评: 剽窃者的天堂
中国学界长期以来都风风光光地存在着一大批靠剽窃起家的学术骗子,这些冒牌学者中不少人在大学、在研究机构占据要津,顶着专家、教授的头衔到处招摇。近些年,这种情况越发严重,剽窃发生范围之广,可以说无处不在;发生率之高,令人应接不暇,近两年不断爆出教授剽窃丑闻的北京大学就是一个缩影。
剽窃现象在任何国家的学术界都难免发生,在任何地方,有个把几个人靠剽窃混迹学界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剽窃现象大量发生,剽窃者多而风光,且大多拥有大学讲坛,即使劣行败露,也可继续占据讲坛以自己的不良示范对学生--潜在的未来学术公民传授此道,这等奇观大概只中国才有。
学者的本分是在诚实无欺的探索中发展人类自由知识和人类价值。这注定了学者必须以追求真实为安身立命之本,注定了学术诚信是学术界必须遵守的最基本行规。整个学术界的秩序和信誉就建基其上。剽窃作为恶劣的精神欺骗和思想盗窃行为,是对追求真实的彻底背离。这种行径在学术观点和思想的来龙去脉上制造混乱,即使个别事例,也起着扰乱和破坏学术秩序、损害学术信誉的恶劣作用。任何珍视学术的价值和信誉的国家都把剽窃看作学界第一败德丑行,惩处极为严厉,而且学界内外在此问题上有着基本共识和基于这种共识的舆论。剽窃行径一旦败露,等待剽窃者的是名誉扫地和彻底出局,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追究。所以,除了学者本身的自重,由道德、法律和学术传统等综合力量造成的剽窃高风险极大遏制了剽窃的发生。
不以为耻
但在中国,剽窃是一件低风险高成功、低成本高收益、甚至无本暴利的事。首先,在其他国家对遏制剽窃起作用的全社会在这问题上的基本共识以及道德、法律等力量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因为,中国学界没有可以共守的学术传统,这使学术规范无所依傍,维护学术规范的法律、道德手段无由产生。
而在学术传统这一根本性缺失背后是更深刻的问题。既然追求和提供真实知识和思想是学者本分,那么独立思想就是学术活动的灵魂,没有独立思想就没有学术,不懂得独立思想价值的人与本质上探索性的学术之路无缘。任何地方如果有学术传统的话,这一传统首先就基于认肯和尊崇独立思想的价值之上,以独立思想原则为核心。我国传统上从价值根基上是反独立思想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对独立思想的扼制、打击不仅是制度性的,而且极其残酷和血腥。价值观上的贬抑、敌视和制度性惩处、打击纵然不可能彻底消灭独立思想,但至少使独立思想成不了气候、形不成传统。1949年以后,这种情况因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而加深。
“附庸工具”
在学术沦为政治附庸和意识形态工具的几十年间,任何真正学术所要求的独立见解、求实创新都成"异数",不被容忍。为数不多表现了独立精神的学者遭遇的坎坷和不幸,与那些诠释和重复"权威"的伪学者独领风骚一样,都对整个学界起着逆向示范作用。这种不容创新却纵容复制的反常体制,一开始就是鼓励抄袭和剽窃的。几十年下来,学界内外都对此习以为常,不仅不视为不道德,还以为学术就是拿来之术,文章无非剪刀加糨糊。即使在独创开始受到尊重后,惯于此道者已积习难改:学术没形成传统,抄袭倒成了"传统"。它遗留至今,并在不良社会精神道德状况下和种种诱惑的刺激下恶性发展。而且,政治干预并未退出学界,独立思想仍然受到猜忌、防范;禁区仍然林立,特别是人文领域的独立研究仍然要承担非学术的风险,仍然要因求真招致打击、陷入困境,付出局外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而当他们研究的问题已不能回避时,又总有人不失时机顺手牵羊。后一类人往往具有的见风使舵、决不给权力找麻烦的精神特点和善于"政治配合"使他们备受体制性保护,被侵权的学者就奈何他们不得。还须一提的是,学界内外在学术的独立本质上和对剽窃的不道德性质上缺乏共识极不利于形成可以遏制剽窃的健康舆论,当此类行径曝光,相当多抹杀是非的舆论无异于在为剽窃者撑腰。
虽然多年来许多正直学者一直致力于建立学术秩序,但在这些习惯的、体制的、舆情的等诸多配合默契的力量面前,这部分学者犹如与风车作战的堂吉柯德。事实上,在正直学者们的谴责声中,抄袭剽窃越来越普遍,相当多学界中人背离本分造假作伪行此学术欺诈和精神盗窃的苟且之事,使得为各国学界所不齿的行径在中国几乎成了常规。
剽窃肆虐学界危害甚大。它已经导致我国学术层次不可救药的混乱和颠倒,使学术尊严荡然无存。而且,由于学术乃最不可损失职业真诚的领域,造假欺骗行径的肆意泛滥所摧毁的不仅是学术尊严,还有人们对任何真实的信念。滑稽的是,在学术研究仍然严重受政治干预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可随时清除学术败类、保障学术队伍整体纯洁性和整体水平的机制的任务根本没提上日程,学风继续一塌糊涂,但 "学术与国际接轨"、"创世界一流大学"的豪言壮语却喊得很响亮。这可真幽默!
作者:中国成都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肖雪慧(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