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日本《世界周报》:中国涌动“村上春树热”

 2003-08-09 06:2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25周年。仿佛为此庆祝一般,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中译本自5月发行以来,仅一个月就发售了12万册。

迄今,中国已经发行了村上春树文集共20卷(1990年-2002年)。截至2002年7月,总销售量已达150万册。借着这股“村上热”,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村上文学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人对日本文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边的卡夫卡》中译本作者林少华和日本法政大学教授王敏对中国的“村上热”进行了分析。

《海边的卡夫卡》进入中国畅销书前10名

王:林教授翻译的村上春树新作《海边的卡夫卡》最近在中国本土发行,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听说发行量仍在稳步上升。

林:是这样的。该书在上海刚面市的4月中旬,正值非典最为厉害的时候。当时出版社很担心。尽管如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一批12万册已经售罄。听说5月底又增印了5万册。报纸和杂志上也对该书进行了介绍评论,我本人则着实接受了不少采访。就在昨晚,青岛市一位朋友给我发邮件说该书在青岛已经卖完了。据出版社介绍,在全国5月份文艺类书籍排行榜上,该书排名第3。作为译者,作为一个从事日本研究的人来说,看到这种现象深感欣慰。

王:现在,“村上现象”、”村上热”在中国不断升温。几年前,“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影响好像更大。总的来说,村上文学在中国处于何种状况?

林:去年底,上海译文出版社以20卷“村上文集”的形式出版了几乎所有的村上小说。加上《海边的卡夫卡》就有21卷了。其中《挪威的森林》最受读者喜爱,仅在上海,两年多的时间里增印了16次,总发行量达72万册,而且进入了去年全国文艺类书籍排行榜第8位。今年5月份还排名第6,并连续26个月保持在前10位。此外,应读者要求,今后还将出版10多卷的村上散文。不管怎么说,在当今的外国作家中,村上无疑是最受欢迎的。

王:真是不可思议。不管从文集这种出版形式来看,还是从作家人气度来看,据我所知,这在中国国内的日本文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被“村上的世界”所吸引的中国年轻人

王:那么,中国喜爱村上文学的读者层是由怎样的人群所构成的呢?

林:应该说读者层相当广泛。但主要还是以年轻人为主。从读者的来信中,大致可以将读者分为三种人群。第一是高中生和初中高年级学生。第二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第三是年轻的上班族。两名到我家做客的女高中生中一个读过《挪威的森林》不下10次,另一个更是多达100次,甚至能流畅地背诵出其中的部分段落,真是令人佩服又感动。

王:在日本,村上的作品不仅受年轻人喜爱,与作者同龄的40、50岁读者也很多。中国好像有所不同,主要偏向于年轻人。

林:可以说与村上同年龄的中国读者还是少数。我曾问过一个40多岁的朋友是否读过,他说:“虽然读过,但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说内容难以产生共鸣。”像我们这样的“文革一代”,当年接受是要重视集体和国家的教育。

王:那么年轻人为什么会喜爱呢?

林:对高中生来说,《挪威的森林》里那种青春期的惆怅、迷惘和冲动无疑会引起自己的共鸣。而对于年轻的上班族来说,主人公的知性和感性以及作品本身的独特氛围也会引发自己的同感。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去年6月,我受同事委托,对青岛海洋大学外语专业的116名学生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对于问卷中所列举的13条喜欢村上文学的理由,回答最集中的是:1、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视点和方法(47.4%),2、翻译成功(38%),3、对文中的孤独和寂寞感产生共鸣(38%),4、氛围好(32%),5、文章写得出色(31%)。

都市的感性--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影响

王:看来,同样对于村上小说,中国读者和日本读者的认识还是不尽相同的。例如,从“提供认识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视点和方法”的角度来读村上作品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会对读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对此您如何认识?

林:肯定会受到某种影响,例如“小资”,也就是“小资产阶级”。主要针对享受中产阶级生活的城市20至30岁的年轻工薪阶层和自由职业人群。要获得这种“小资”的“资格”,必须要了解村上文学,也就是要掌握村上式的兴趣爱好。

在文学领域,例如,在日本很畅销的《上海宝贝》的作者卫慧、素素、石康等新进作家的感性虽然不及村上那般洗练,但其作品中多少可以看到村上文学的投影。文体方面也受到一定影响。

再看社会领域,最近收到北京一位朋友的邮件,其中写道:“读了《海边的卡夫卡》后,最受感动的一段文字是‘缺乏想象力的偏狭、不宽容。独走的命题、空疏的用语、被篡夺的理想、僵硬的体系。这些对我而言是最可怕的。’。”作为读后感,这是十分独特而意味深长的。村上文学是一种多少对社会体制和体系带有批判性意味的文学。至少可以说是一种冷静思考、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文学。从中联系中国社会,读者自然会产生希望中国社会更加活跃的想法。

20年前还是“小林多喜二”

王:可以说,允许这种文学的存在,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宽容。最近,中国接受日本文学的环境似乎发生了变化。

林:我也有同感。的确,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也更加多样化了。

王:我感觉中国人对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的认识正在慢慢改变。例如与《日本文学》杂志发行当初相比……

林:吉林长春发行的季刊《日本文学》虽然已经停刊,但是一部好杂志。改革开放刚开始的20年前,日本文学(研究)尚处于启蒙阶段,当时该杂志刊登介绍了宫泽贤治等一批日本作家的作品。想当年,当时的大学生对于日本文学还只知道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

但是,今非昔比。《海边的卡夫卡》在日本发行不过半年,中文版就已面市。当然,随之人们对日本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以前中国人只知道日本的索尼、夏普,头脑中只对日本的经济有印象。通过村上的作品,人们更加了解了日本的文学,加深了对日本的认识。

王:从根本上来说,两国间还是有必要对对方的文学和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加强互相了解。

中国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