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为何大肆报道上海地铁险情? 原题:执政的艺术?

上海最近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工程事故,就是轨道交通4号线的险情,导致防汛墙下沉、附近楼房倾斜、马路损坏,影响到附近一些居民生活和政府机关的运作。

  按照中国习惯的宣传模式,凡是负面的消息,特别是非自然的重大事故,或者会造成到社会不稳定的事件,比如老百姓的抗议,官员的亵职行为,外地传媒可能曝光,当地传媒则通常噤若寒蝉,最多只是低调处理。

  原因出自体制,因为新闻在中国,往往并非纯粹的新闻,而是党政主导下的宣传任务,所以他们只有宣传部门,没有真正意义的“新闻部”。

  记得年前,徐匡迪任市长时,沪东造船厂发生特大事故,死伤好多人,沪上的媒体静悄悄地,反观这回4号线的意外,各路媒体却给予最大幅度的报道,几乎天天都关注这件事。

  伤亡惨重没见关心,有惊无险却日日上报,为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关键就在于,这一次的险情,并没有人命伤亡,可说是不幸中的大幸!

  若依据我们的新闻处理思维模式,发生了大意外,大家都平安无事,当然值得庆贺和宣扬,可还有很多的“新闻点”好发挥,打个比方财产损失有多少?事故原因有没有人为因素?是否有内情、和“豆腐渣”有关吗?

  当局当然会往这些方面追查,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嗅觉敏感的记者,似乎对此不感兴趣。那他们每天都大事报道些什么呢?

  从电视到平面媒体,主要的“新闻点”,不外就是党政领导如何关心抢险工作、多次半夜到现场巡视、工作的武警战士和员工,怎样不眠不休日夜奋战,舍小家顾大家、附近居民如何理解和支持,感谢党政领导的关心。

  一名从事社会研究的人文学者对本报说,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执政艺术”,他们懂得利用各种事件,化“坏事”为“好事”,除了突出执政者的应急能力,更建立勤政爱民的形象。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学者说,像中国千年来的洪涝灾害,明明以“破坏环境生态、官员治理无方”为肇因,历代的统治者,却归咎于自然灾害,然后出些力做点治标工作,反倒成为“造福一方老百姓”的政绩。

  有时候难怪受访者“不愿透露姓名”,因为一旦真名真姓上了报,他们的谈话内容,恐怕也得“慷慨激昂”一番,绝对与“姑隐其名”时大不相同。

  执政的确需要讲究艺术,但最高的境界,是既维持了稳定,却丝毫不损言路的畅通,特别是出发点良善的忠言。真正的执政艺术,应该体现在这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李永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