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百余年内 国宝流失在山河破碎间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是文化的血脉,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没有文物见证的历史是苍白的历史,失去文物佐证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批国宝级文物惨遭离乡背井、颠沛流离之厄运,长期流落他乡异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就有精品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


  在16件珍贵佛雕所组成的流失海外遗珍回到北京做展览之时,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那些珍贵的中华国宝在数百年前是如何流失到海外的。


  1860年10月18日 圆明园罹难 皇家珍藏全被抢


  圆明园是一座被维克多·雨果称为“人类奇迹”的花园,但却在1860年10月18日被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一怒之下焚毁。当时,咸丰皇帝答应投降停战,但要求英法联军代表跪见,遭拒后,清将僧格林沁将39名外交使节中的21名杀死,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被大卸八块。


  以此为借口,英法联军将“怒气”撒在了他们认为是皇帝的“家产”--圆明园身上。火光起处,三日不绝。下面这些数字,可以让后人推想当年外国侵略者哄抢、毁坏圆明园珍宝的情形:


  圆明园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庋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鲜有再现;


  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