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追寻郑和部下后裔:肯尼亚一群中国人的子孙(2)

 2003-06-07 16:0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面向东北的墓碑


  在穆罕迈德的率领下,我们走出上家遗址,来到一块墓地。这块墓地的形状和中国农村最常见的那种墓地极为相似:前面一块石碑,后面是一个土丘。穆罕迈德认为这块墓地极有可能就是中国水手的墓地。


  “按照当地的风俗,一般来讲,当地人都埋在村子里面,村子外面一般都是埋从外面来的人,所以我们猜想这是中国人的坟墓。”穆罕迈德指着墓地说。


  然而,最能证实死者身份的墓碑上面却没有一个字,无论是中国字还是阿拉伯文字。这墓碑并不是用石头做的,而是和上家村遗址的墙一样,用珊瑚混杂着从珊瑚里面烧制出来的石灰做成的。显然,要想在这种疏松而且充满着多孔的珊瑚墓碑上刻字是非常艰难的,即使曾经有过字,现在也必定被数百年的岁月抹去了。“几年前,我曾经亲眼见到过一块刻着中国字的墓碑,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找不到了,可能是被文物贩子偷走了。”穆罕迈德惋惜地说。拉穆群岛从9世纪起就成为了单桅帆船时代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因此许多珍贵的文物散落在民间,也就吸引了大量的文物贩子。


  那块穆罕迈德曾经见过的刻着中国字的墓碑现在不知道在哪一个收藏家的柜子里,而对我们来说,一个真正能够证明中国水手达到过上家村,并有可能说明这些中国水手是否是郑和部下的证据就这样消失了。也许只有对整个上家村的墓地进行挖掘才能够得到相关的证据,但这却不是我们这些电视记者力所能及的事。


  看着眼前这块被历史冲刷得满目疮痍的墓碑,我的心中突然荡起一丝悲凉,那墓碑面向着东北---那正是中国故乡的方向。我似乎突然看到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抬起手,指着故乡的方向,合上了双眼。而在数千里之外的中国,他的父母妻儿,也曾哭干了眼泪,望断了天涯。


  “我的祖先来自中国”


  离开了上家遗址,我们向着据说现在仍居住有中国水手后裔的西屿(siyu)村进发。


  西屿村在帕泰岛的西北端,上家村被焚毁后,大部分村民迁移到了那里,建立了西屿村。


  从上家遗址到西屿村7公里左右的路程,我们走了将近3个小时:在几乎没有树阴遮挡的情况下,非洲的烈日在头顶烧烤着我们的皮肤,40多摄氏度的高温让我们汗流浃背,脚下滚烫而柔软的沙地一边融化着我们的脚掌,一边竭尽所能地想留住我们的脚步,沙地中丛生的荆棘不断划伤我们的身体,肩膀上数十公斤重的电视设备和水、食物更让我们疲惫不堪。然而事后我才明白,与追寻历史谜题所造成的心灵灼伤相比,这些都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到达西屿村时远远就听见村中发出的喧闹声,好像在发生着什么事情。我们连忙循着那声音赶了过去。


  在村中的一片空地上,不知什么原因,两个黑人青年正在打架,并且还动了刀子,出了血。但马上,两个小伙子都被人架走了,人群也开始逐渐散去。


  不经意间,也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我转头向空地旁边一所房子前依然站着围观的人群望去,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似乎被闪电击中,血管和神经开始剧烈地颤抖起来:在那人群中有一个中年妇人正笑吟吟地看着我。她的皮肤比黑人要白得多,与其说她像是黑人,倒不如说她更像中国南方海边因日夜操劳、风吹雨打而被晒黑的普通中国妇女,她脸上的笑容,更显露出一种典型的中国普通农村妇女的恬退隐忍的美。


  她是谁?


  “她叫巴拉卡·巴蒂·谢(barakabadishee),她就是瓦上家(washanga)人。”穆罕迈德在我耳边轻轻地说。


  “瓦(wa)”在斯瓦西里语里是“从……地方来”的意思,“瓦上家人”的字面意思是从上家来的人,但在西屿村,“瓦上家人”则特指中国人的后代:当年从上家村迁来西屿村的其他人都被称为法茂人,他们是当地人与阿拉伯人以及葡萄牙人结合的后代,而独有中国人的后代被称呼为“瓦上家人”。


  “我的祖先来自中国,当时到达上家村,和当地人结了婚,然后就不断延续下来了。”谢对我们说。


  “你知道关于中国的什么事情吗?”我们紧接着问。


  “不知道,但我很想知道,现在我也不断地打听关于中国的事情。”在采访的间隙,我们注意到谢脚上小拇指的指甲是不完整的---在中国民间,人们传说炎黄子孙的在身体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脚上小拇指的指甲分成两半。


  谢的家里惟一与中国有关的东西是一个中国的搪瓷盆,丰收牌的,看着上面的花纹估计已是20多年前的产品,但现在依旧是完好如新。谢有5个孩子,她的小女儿瓦玛卡现在正在拉穆镇上高中,明年就将考大学。


  “我想到中国上大学,因为我的祖先来自那里,而且中国的地位也比其他很多国家高。”瓦玛卡对我们说。


  “你想在中国学什么?”


  “学医,这样当我的家人生病的时候我可以帮他们看病。”


  瓦玛卡与她的母亲相比更像黑人---谢的丈夫是当地的法茂人,但她的皮肤仍然较当地黑人要白许多。


  为了证实谢关于自己是中国人后代的说法,我们采访了西屿村的前村长、60岁的奥玛尔。在这个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地方,关于村子的历史是由历任的村长口口相传继承下来的。


  “瓦上家人的故事是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据说他们来自中国,很久很久以前,一艘中国遇难船只的幸存者到达这里,和当地人融合了,后来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些人有漂亮的头发、大大的耳朵,他们没有其他名字,就叫瓦上家。”谈到中国人的事情,老村长显得很激动。“瓦上家人不少,但他们都属于一个叫做穆罕穆德·谢的家族。”


  “穆罕穆德”是阿拉伯人姓名中最普通的一个,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就叫做穆罕穆德,因此许多非阿拉伯血统的人在皈依伊斯兰教后都把自己的名字加上一个“穆罕穆德”,以作为伊斯兰教徒的标志,而“shee”的斯瓦西里读音则与中国的“谢”完全一样,它是否来自于中国?但巴拉卡·巴蒂·谢对此一无所知。


  我再次向脚夫桑巴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说“shee”肯定不是肯尼亚当地人的姓,他也从未听说过有任何的穆斯林叫这个姓。“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姓。”桑巴反复咀嚼着“shee”的读音,摇着头说。


  “谢有兄妹6个,除了她以外,她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已经离开了西屿村,居住在拉穆镇和蒙巴萨、马林迪等地,”穆罕迈德向我们介绍说,“西屿村现在还有4户瓦上家人,大概20人左右吧。”


  在拉穆镇,我们见到了穆罕迈德向我们提起的谢的妹妹泰玛,当我们正在采访她的时候,不知是谁在镇上散布了我们来采访的消息,不到一会就又从远处赶来了两对母女。


  “我们都姓穆罕穆德·谢,”这两对母女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都是来自西屿村的瓦上家人,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后代。”


  “那你们之间经常联系吗?”


  “是的,我们经常联系,经常来往,尤其家里有什么大事的时候。”


  不管他们是不是中国人的后代,中国这个称呼已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了方便我们的拍摄,在两个母亲的要求下,她们年轻的女儿解开了一直蒙在脸上的面纱--对于传统的穆斯林来说,这是她们最亲密的亲人才享有的特权。


  这几个瓦上家人还告诉我们,除了西屿村和拉穆镇以外,瓦上家人在蒙巴萨还有100多个,有的甚至去了肯尼亚的内地。如果瓦上家人真是中国人后裔的话,那么现在中国人的血脉已经在肯尼亚甚至是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散布开来了。



北京晚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