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十四年领袖成真空

四”十四周年将至,香港亦经历了十四年风风雨雨;从低谷攀上巅峰,又从巅峰堕下深渊。回望过去十四年,从排队买楼到排队工,不禁令人欷不已。但回头看看这十四年的人与事,我们对人性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近日翻阅一本十多年前的书,是港台曾智华在“六四”前后的人物访问专辑。这本书内所介绍和访问的杰出人物共六十多人,不少已成为今日香港政治和商界方面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当年不过四十出头。在政治方面,曾兄访问过的人物包括刘慧卿、谭惠珠、李鹏飞、杨森、范徐丽泰、夏佳理、李柱铭、曾钰成、周梁淑怡、田北俊等。当中四位是今天立法会四个主要党派的主席;范太更成为立法会主席,是各议员之冠。谭惠珠、李鹏飞和夏佳理则已离开议会,参与其他“更有意义”的工作。商界方面,曾兄访问了林建岳、潘怸生、徐展堂、胡经昌、黎智英、袁天凡、何鸿、邱德根等人物。过去十多年,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包括地产、金融、钟表、服装、运输、影视娱乐及传媒等,都曾经攀上高峰,但现在各人的事业和际遇已跟从前不一样。有些转战其他行业,有些投身政界,有些当了打工皇帝,有些已退隐江湖。《壹周刊》是“六四”之后的产品。过去十多年,李怡的《九十年代》、程翔的《当代周刊》已先后停刊,探讨两岸叁地政治经济的刊物,已没有多少市场空间。事实上,港人经历过去六年的“商人治港”和“一国两制”,已对香港的政治领袖没有期望,对他们的言行感到厌倦。

香港早已处于领袖真空的年代,市民对政治领袖失望之馀只好发动民间力量去自救。那些仍然在政坛打滚的政治人物,亦明白制度上的缺陷,故只能在现有的框架中为自己寻找出路。有人坚持争取民主,甚至牺牲了个人的事业和经济利益。有人则“与时并进”,表面上搞政治,为民请命;但背地里早已把家人送走,免得被他们看见自己的虚伪。亦有人看见政府和市民还有不少积蓄,投身政治希望为财团和自己争取更多利益。过去十多年,一个又一个的经济泡沫令财富大转移,政府储备用作补贴大财团,远远多于周济穷人和支援弱势社群。中产阶级成为负资产,贫富悬殊问题日趋严重;长此下去,又如何能够安定繁荣呢?十四年前的“六四事件”,正是出于一群热爱国家的北京学生和市民,自发地走出来为民主、为肃贪而牺牲自己。近几个月香港肺炎肆虐期间,我们同样看见一群又一群爱护香港的医护人员和市民,为对抗病毒而献身。人生最高的目标,毕竟不是单单追求名利和财富;社会领袖看政治正确和经济利益多于生命的基本价值,对有权势的人卑躬屈膝,自然得不到市民的认同。得悉曾智华和李鹏飞最近一起主持一个人物访问节目,不如找找当年访问过的人作嘉宾。十年人事几番新,更何况已经十四年,看看他们的人生目标,个人信念可有改变。

壹周刊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