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的女人味儿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的审美观念变得越来越女性化了。温情主义流行于每一个角落。用身体写作实际上是在满足世人的窥阴癖。琐碎、敏感、脆弱、温情,这些我们曾经定义于女性的词语已渐失了它性别特征。
有一次去长春出差,在一家当地颇有名的酒吧里看到了所谓的“人妖表演”----实质上演员不是真正的“人妖”----他们没有做过任何变性手术。他们是“真正的”男人。他们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红粉男儿”。他们用很精准的表演和化妆,让观众们对“男人”和“美女”的界定开始混淆。他们以唱歌和脱口秀表现他们身上的“女人味”----尽管这种表演显得是那么轻浮,用语言和肢体不停地挑逗观众。但是他们的表演在当地很火,朋友们招待远来的客人看节目,没有不到这里来的。而客人们一个个地确实看得有滋有味、兴奋不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审美倾向越来越女性化了。说话细声细语温情脉脉;男用化妆品充斥着商场专柜;鲜艳性感的男式时装涌动街头;红的绿的枯黄的头招摇过市----美国一位科学家说,人类正朝中性进化,也就是说,其中的一方面是:男人越来越雌化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向女性化靠拢,我们生存在女性化时代。

“GenderGap”,意思是性别差异,男人力气比女人大(不包括和女子举重运动员相比),这是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谁都不会否认,而男女在思维、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就是“GenderGap”。在日益女性化的时代,表现于文化上的这种差别已越来越小。

酒吧里,两个男人喝着啤酒,在谈论工作、生意和钞票的同时,时常也加进来一些这样的话题:邻居家鸡零狗碎的轶事,关于张三李四服饰是否美丽合体的讨论,买东西哪里更物美价廉,土豆的十二种做法,家居装饰是不是跟上了潮流,单位里有没有人自己打小报告,老跟在领导身边的那个人真是没劲,女孩子剪短头发显得更清爽,VCD全线掉价而一个馒头从卖一毛钱涨到三毛五……诸如此类的讨论,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没事偷着乐》中的那个贫嘴张大民,他给领导女二(他后来的老婆)算帐的那一段堪称此中经典。有人会不耻于张大民的贫嘴吗?现实是,“张大民”真是一个可爱的男人!

在“隐私热”中,购买《绝对隐私》一书的,绝对有一部分是男人吧?不仅如此,“隐私热”的兴起,本身就是女性化时代的最好的注解。

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流行音乐中有一大批女歌手善唱“闺中怨妇”式的情歌,并使这种衰怨凄惋的歌唱成为一种流派,女人们哼唱着“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责怪男人的无情无义,或者芳心萌动,期待梦中白马王子的抚爱关怀。女人们的这类歌渐渐不流行了,开始流行的是“女人是老虎”,或老是由“义气”、“朋友”沿化而成的“姊妹”。哀怨的哭诉就留给

男士们去体味吧,而且,男人们也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怨夫”的行列,或老怨自己的“心太软”,或者表白自己“男人是很好骗的”,或者难耐“闺中”寂莫对着明月倾诉“孤忱难眠”、“想你的夜”,更有甚至主动承认“难以抗拒你的容颜”并“等待与你相见”。这些歌曲开始更多地由男人们演唱,并表现得情真意切,值得注意的是,由男歌手演绎的此类歌曲,在社会中广有听众,很快普及传唱,谁会说一句“你瞧这没出息的小男人”呢?拿着话筒卡拉OK之后,发现“这真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男人们开始乐滋滋地沉浸在这种女性化的心态中??需要说明的是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在今夜写完此文,明天也许就会对着另一位同为男性的朋友怨诉“没人关心没人爱”,以至于“生活过得没有滋味”了。

敏感、脆弱、谨慎、温柔式的男人不但更多,同时也被广为接受,“葛优式”影剧形象被社会认同就是最好的证明。那种温文尔雅、柔顺谨慎的性格在银幕上大受欢迎。男人们发现自己都是“小人物”,有理由脆弱,有理由恐惧,有理由“很受伤”,男人的心也是玻璃的。

1978年,当“杜丘”出现在中国银幕之后,无数女影迷都幻想自己能成为“真由美”。高仓健式男人成了广大女青年择偶的标准。高仓健、阿兰?德龙、格里高利?派克曾经是中国男子汉的标准偶象,女孩子们按图索骥,把身边的男人们纷纷拿出来与他们对比。

然而时至今天,坚毅冷峻已经不够“酷”了,更酷的是葛优的默默温情。情人可以选择高仓健式,而丈夫一定要是葛优。

在零点公司进行的“好男人”的标准调查中,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成熟稳重,善解人意位列前四名,而“有冒险精神”位列最后。

时下的很多流行话,分析起来,都十足的“娘娘腔”。有很多人不喜欢蔡国庆,说蔡国庆唱歌总是有种娘娘腔的感觉,在谈论这位歌手时,会说:“那孩子,像个女人”。殊不知,这句话本身就够女人气的了??评价或提及别人时,总会以“那孩子……”进行统称,这话里,就透出了一些女性化的关爱和脉脉温情。

另一句流行的话是,称赞别人时,常说:“哇!好酷!帅呆了!”“好……”是港台剧里女孩子们的口头禅,一下子就被大陆男女青年们学会了,说出来真是好开心好洋气好动听噢!

“挺没劲的”、“真烦人”、“好讨厌”……现代人的生活紧张枯燥,于是男男女女们都感觉到了“好孤单”,并且开始对什么事都厌烦。“别理我,烦着呢”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都像是一个乖巧娇小的女孩的嗔怨,而且说出来的时候挑眉瞠目,就像是个漂亮姑娘的撒娇,可爱万状。

除了这些流行语言之外,说话婆婆妈妈的人比比皆是,安排一件事情千叮咛万嘱咐,即使为他做了一点点小事,他都会将感谢的话时刻挂在嘴边,逮谁跟谁夸赞。

从大工业文明进步到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人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把握已不象过去那么有信心了,无能为力地面对不可知的东西,让他们不能不感到更加脆弱、更加敏感。向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演化就成了不可阻挡的事情。于是雌化潮流便奔涌而来,而且我们也津津乐道于其中。

中性化的陷阱
  今天的男人流行《心太软》,在这首嗲声嗲气的流行歌曲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男性的集体精神疲软,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总是心太软,恐怕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太软,比如那些足球明星,他们就总是脚太软、脚太软……

今天的男人已经丧失了《把根留住》时代的激情与深沉,丧失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时代的纯朴与真诚,剩下的只是一些萎靡的叹息、矫情的泪水以及自虐癖式的伤痛。试问:既然你总是那么软,还能指望你“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吗?

好在最近又冒出一种名叫“伟哥”的壮阳药。伟哥,英文Viagra,含“活力”和“尼亚加拉瀑布”之意,是1998年风靡全球的特效壮阳药。

心太软的男人,是该服几片“伟哥”了!

男子气即脂粉气

不知你注意没有,如今的男人流行称“男孩”,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却喜欢动不动来一句带点齿音的醋溜台式国语:“其实,我们男孩……”在这些爱唱《心太软》的“男孩”身上,我们已经很难感觉到什么男子气了,他们既没有男人的硬朗,又没有孩子的纯真,他们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些甜腻的、油滑的脂粉气。

在化妆品专柜,他们正与女士们挤在一起,精心地挑选着娇韵增白蜜、玉兰油护肤霜、什果冰润唇膏、少女之春洗面奶……

在美容中心,他们也闪亮登场,接受着除了隆胸以外的全套呵护,什么果酸护理、电子漂白、芳香按摩、草本嫩肤……

“做个香喷喷的男人!”这是当今的男性宣言。不知不觉,他们很快就被碧柔洗柔了,被娇韵泡娇了,被胡丝嫩赏搞嫩了。尊敬的女士们,你们是否发现:今天的先生“恰似你的温柔”?  什么是“第N种男人”

著名时装设计师刘洋是时尚的代言人,他拍完自传体电视剧《风起霓裳》后,今年又出品了《刘洋写真集》。最近,刘洋先生发表高论:

“男人扮靓在外国其实是很普通的事情。现在趋向渐渐明了,男孩可以洒一点香水,并注意通过香水进行个性演示。”在这位时尚代言人看来,“男人传统的粗眉浓须、胸怀宽阔、肌肉健硕、表情庄严和莫名其妙的愤怒,实则是80年代的审美误区”。   
因此,刘洋对传统男性形象提出挑战,倡导“第N种男人。”

那么,“第N种男人”是什么样的?请看《刘洋写真集》。这是中国第一部男性写真集,相信你一定会领略“第N种”男人的万种风情。

男人为什么女性化

曹孟德对酒当歌的英雄气概,苏东坡大江东去的万丈豪情,辛弃疾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鲁迅横眉冷对的凛然正气,毛泽东残阳如血的雄浑苍凉……这样的男人境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时代不一样了。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文明社会,你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所以你就得学会“扮靓”。公司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你不能抽烟,不能留胡子,不能大声说笑,但你得小心翼翼地学会讨好上司(回家又以同样的方式讨好太太),毕恭毕敬地面对客户。在一些交际场合,为了表现自己的“品味”、“情调”,你还得学会送玫瑰、喝红酒、用餐巾纸、做蒙娜丽莎式的微笑,说明星式的“哇-”。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研究认为:“男性之所以女性化,是因为社会意识到女性品质中的彬彬有礼和注重打扮的特点更适合商业氛围,更具有公关、沟通和推销等方面的优势。”呜呼,转型期的社会带着男人进入了“转性期”。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有学者发现,由于现代男性大量接触化合物(比如洗面奶之类),这些化合物所含的二氧化物有一种复制雌激素的功能,人体吸收这些二氧化物后,就会刺激雌性荷尔蒙分泌增加。另据美国营养学家Andrew博士研究发现,为了使肉鸡肉牛长得又肥又嫩,饲料增长素里含有一定的雌激素。当你吃下一只鲜美的炸鸡腿时,这只鸡腿所合的雌激素就会被你摄入-

-假如你是一位女士,那可能越吃越有女性魅力;假如你是一位先生,结果可想而知。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由“妈咪--保姆--幼儿园阿姨--女教师”构成的“怡红院”式的教育氛围里,那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能不娘娘腔吗?上海一所中学去年曾对200多名男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20%的男生存在“性别偏差”,表现为胆怯、脆弱、娇气、爱哭等。比如一名18岁的男生在临上高考考场时,居然对陪他赶考的母亲说:“妈咪,你抱抱我。”为此,上海市于今年5月17日发起成立“男孩节”,旨在为男生“树立阳刚之气”。上海一些幼儿园也率先引进“男阿姨”,为幼儿实施“男子汉教育”--不过,假如这位“男阿姨”本身就是一位娘娘腔,那就麻烦更大了。

中性化的陷阱

在20世纪末,全球掀起了“中性化浪潮”。所谓中性化,即女人要有点男人味,男人要有点女人味。与“女强人”、“酷女”、“辣妹”相对应的是“奶油小生”、“大男孩”、“俊男”。

今天,女人可以剃板寸(上海女大学生今夏流行剃光头),穿马甲、戴男装手表、蹬方头粗跟鞋,男人也可以戴耳环、扎辫子、抹增白蜜、穿梦特娇内衣。女性已经不再是一个性别概念,而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形象概念,正如西方一位时装设计师所言:“其实,谁都可以女人一些。”

那么,女人喜欢那些娇滴滴的小男人吗?

豪放女麦当娜直言不讳:“没当过女人的男人,不能发出非凡的魅力。”她的某一位男友丹尼斯·罗德曼就常以口红、假发、紧身裤和低胸背心作“性感出击”。喜欢男扮女装的日本影星木村拓哉犹如出水芙蓉一般娇艳,他惊喜地发现了“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另一个自己”。一代硬汉高仓健早已成为昨夜星辰,出水芙蓉般的木村拓哉才是当今日本少女的偶像,据说东京的女孩子一见到他就会兴奋地尖叫。

在好莱坞,史泰龙、施瓦辛格之类的猛男已经靠边站了,女人们更喜欢“温柔、多情的大男孩”,比如《泰坦尼克号》里的那个里奥勒度。

我们注意到,女性化形象的至尊地位不但影响着男人的形象,而且也影响着商品的形象。比如轿车,其造型极力追求柔和、圆润的流线型,曲线和弧度犹如女人的身材一般优美动人,很难见到有棱有角的直线型了。还有手机,前些年那种沉甸甸的“半砖头”早已老土,换代产品一代比一代造型玲珑、体态轻盈、色彩华丽,“大哥大”逐渐缩为“小妹小”。

今天,全球已进入一个“雌雄同体”时代,“中性”(Unisex)已成为一个越来越时髦的概念。

台湾专门有一家名叫“第三性”的酒吧,今年又发起成立一个“娘娘腔关怀协会”,娘娘腔们经常聚在“第三性”酒吧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尊重“多元化”的美国舆论则提出“超性别主义”、“性转化运动”。随着男性和女性的界限日渐模糊,他们对具有性别色彩的指称,比如先生(Mr)、太太(Mrs)、小姐(Ms),一律统称中性化的“M”。  然而,我们不能不忧虑的是:中性化浪潮在男人身上不仅表现为打扮的靓丽、举止的娇柔、表情的妩媚、皮肤的白嫩……可怕的是会影响到他们在心理乃至生理方面发生什么变异,至少目前已经开始“心太软”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