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产业为何难以复制盖茨

不少软件人才“营养不良” 

前不久,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第八次访华,有关“中国能否培育出比尔·盖茨这样的技术天才和世界首富”的讨论再度热闹起来。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天才比常人更需要适宜的土壤来发展,如果目前的软件商业环境没有根本性改善,不要说“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就连“培养印度模式的软件外包人才”都只能是空谈。

有共享软件作者,他曾开发出Windows平台下的系统垃圾清理软件,由于安全性极高且操作简便,成为各大软件下载网站全力推介的热点。软件作者要求使用者在30天内注册,而注册费不过区区20元。然而,这款可能拥有上百万用户的优秀软件并未带给其开发者应得的收益--到处都是该软件的“注册钥匙”:软件下载网站上、有国家正式出版物批号的“正版”软件光盘……这款原本大有发展前途的软件的版本号后来终于凝固了。作者主页上对此的说明是“时间和精力所限”,但我们相信,未能从辛苦研发的软件上取得回报恐怕也是作者放弃研发、专注读书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护知识产权不容争鸣

日前笔者陪一位朋友购买某品牌电脑,正打算让销售人员包好机器走人时,笔者却发现促销员迅速从机身上揭走了一块透明胶布。怎么回事呢?再三盘问之下,促销员才承认,他揭走的是粘在透明胶条下的“微软正版标签”,因为该标签“不能直接贴”,否则便“揭不下来”。随后,他告诉笔者,再加500元钱,可以换一台“有微软正版标签”的机器。事后笔者打电话到微软的OEM部门,得知该标签是微软的正版身份识别,而去年颁布的电脑三包规定有明确条款,用户因安装盗版软件而造成的硬件故障,厂商可不“三包”。那么,这个虽不及联想、戴尔,却也颇为知名的品牌所预装的操作系统是正版软件吗?

事实上,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中国所制定的任何措施--哪怕是最严厉的措施--都不应允许“无知者”发表其“无畏”的妄言,沉疴须用猛药,否则只能让我们的民族软件企业望着印度同行的背影沉默。


读者推荐(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