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非典”医院亲历记

2003-4-27讯,据[济南时报]记者报道 , 4月26日晚7点20分左右,当记者脱下厚厚的隔离衣从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走出来时,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能自由地呼吸真好!
就在三个小时前,记者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走进济南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与防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们共同度过这段紧张时间。当人们视非典如洪水猛兽的时候,这群人如同堤防一样站在最前面,三层隔离衣、严密的消毒程序,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当记者在医院外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时,觉得十分干渴--工作期间不能喝水吃东西,甚至不能碰自己的肌肤!想起“战友”、内科专家董大夫的话:“非典不是不治之症,最厉害的就是传染性强。能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真好。”
下午4点30分,在进入诊区之前,记者需要换上三层隔离衣。首先,记者被告知,为了防止被病毒污染,不能带进去任何东西,包括纸笔、发卡、戒指。然后穿上一层上下分体的绿色工作服,戴上帽子,换上专门的鞋子,走进缓冲区。在这里,记者戴上棉纱口罩,再套上一层“猴式服”,它把人整个严密地包裹了起来。最后,还要再穿上一层隔离衣、戴一层帽子,戴上胶皮手套,加戴一层口罩,套上鞋套。整个过程,在护士的指导和帮助下,记者用了大约20多分钟。而据说,熟练的护士也需要10多分钟。
下午5点钟,拉开一扇紧闭的门,记者正式进入了“战区”。这里是分诊室,有护士在这里指导前来就诊的病人就医,右侧是诊室,而面对的就是“观察室”。护士告诉记者,可以在分诊室和医生的诊室活动,不能进入观察室,因为观察室属于重污染区。而在这期间,记者不能用手碰自己身上任何地方的皮肤。
几分钟后,记者进入了医生的诊室。在发热门诊坐诊的都是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今天值班的是内科的专家董大夫。记者进去的时候,正有一名小伙子就医。他发烧三天了,打了两天针没见好,不放心,就到发热门诊来了。医生说虽然胸透显示有小片阴影,但他的血象偏高,而且没有流行病学史,诊断为普通的肺炎。
董大夫从早晨8点开始上班,需要值到晚上8点,中间只有在吃饭时间才能出去,既不能吃饭喝水,也不能上厕所。这是他在发热门诊值班的第一天,记者问他在这里值班是否担心染上非典,他说不能说一点担心没有,但这种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关键是传染性强,所以才会影响大。
在分诊处,记者看到上午接诊的一份统计:共接诊29例,其中发热25例,体温在37.3到39.8摄氏度之间;咳嗽8例,腹泻3例,胸闷3例;血象正常的12例,偏高的6例,偏低的2例;胸片正常5例,结核1例,肺部包块1例;从外地归来5人,其中北京3人、广州1人、青海1人;诊断结论是无疑似病例。
这时,一名男学生走了进来,护士先给他戴上了口罩,然后给他测量体温,是39.2摄氏度。经过检查,董大夫说他的肺部听诊没有异常,扁桃体增大,应当是感冒发烧了。但为了保险起见,董大夫还是让这名学生去做血常规检验,并拍个胸片。
……
到下午7点多记者离开时,还有一名成年男子在等待就诊。
在记者与医护人员们共同度过的近三个小时的紧张时间里,没有发现一例疑似病人。
离开的时候,护士指导记者在进入缓冲区之前脱下隔离衣,摘掉帽子、鞋套、一层口罩、手套,然后用碘氟给手消毒,用纸巾垫着打开了缓冲区的门。然后记者在缓冲区脱下“猴式服”、口罩,换下鞋子,洗了两遍手,然后在办公区换下了绿色的工作服。
走出门诊,记者看着来往的不需穿隔离衣的人们,仿佛重新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用自己的眼睛替读者探视了这个“神秘”的世界。 (记者 张恺欣)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