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蓬蓬:《英雄》现象的反思
张艺谋的《英雄》,在精心策划之下,一开始就好评如潮,票房也一直飚升,但到了后来,情况就逐渐变了,问题集中到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个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这个孟姜女要哭倒长城的秦始皇,能如此美化吗?笔者流览了数以千计的大小文章,发现了另一种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已经几乎与电影本身无关,而是一种社会思潮的表现,一种逆反心理的流露,一种惊弓之余的希冀。实际上,人们想通过《英雄》现象,提请大家反思。
例如,建国以来,大家已经习惯于把万里长城比作古老中国的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吸引了无数中外名流,以及数以亿计的游客。长城,是抵御外敌的保证,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力量和意志的表现。若干年来,似乎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但是,当《英雄》里的秦始皇未被刺杀,而刺客反倒倒下的镜头一出现,观众的思想被始皇帝“性恶”的一面所触动,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焚书坑儒的家伙,这是一个残忍的驱赶数十万劳役做苦工的家伙,赞美秦始皇,孟姜女在地下也会不安的。
有意思的是,众多“批秦”的文章,总是羞羞答答,含而不露。或者是话说半句,欲言又止。含而不露者的思想,我们不便猜测,但话说半句者,我们不妨一试,把另外半句也补充说出来。
众所周知,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是批秦的。但毛泽东却告诉郭沫若说,“十批不是好文章”。他在读柳宗元《封建论》后赋诗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于是,郭的态度有了转变,他说,“雄才千古说秦皇”应改为“雄才今日识秦皇”,因为自古以来都是骂秦始皇的,只有毛泽东把他肯定了。(见郭沫若书信集)
更具体的是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称赞“秦始皇是厚古薄今的专家”,当场驳斥林彪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责难说:“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毛泽东的这些话,如果确实是这样说的,那对知识分子来说,自然是十分寒心的。
但是,应该说,郭沫若在建国以后的许多表现,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是历史学家听从于政治家的典型;而毛泽东对始皇帝的赞许,则是中国无产阶级专政事业的需要。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话,对于站在历史舞台前沿的人来说,都是从政治角度上进行的议论,而非是由“史论”的研讨所做的公正评价。
《英雄》赞秦,符合毛泽东的观念。现在众多文章“批秦”,实际上是不同意毛泽东同志的说法。矛头完全不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而在于一种社会思潮的表现,一种逆反心理的流露,一种惊弓之余的希冀。
正因为如此,这就好死了张艺谋,不但3000万美元的投入可以收回,还要大大的赚它一笔,他才不管你“赞秦”、“批秦”谁对谁错呢!
不过,对于古代、当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史学家们都应该抱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才对。对于毛泽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它听取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用“两分法”来评价一个人物。那么,对于秦始皇,对于郭沫若,我们是否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呢!
2003年1月26日
来源:新世纪 www.ncn.org(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朱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