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出境的30亿美元巨款是谁的?
2002年12月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长达105页用于评估5月至9月的例行报告,第29页有这样一句话:“需特别注意的是,中资银行(一家或数家)转移了30多亿美元的资金到它们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分支机构。” 对此,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一开始未给予说法。多方的沈默,加上“转移巨额资金”及“加勒比海避税天堂”两组关键词汇,令国际银行界浮想连翩。20亿美元没人认
在各方不断猜测下,中国银行只能解释:中银香港在上市前,将账面值114.01亿港元的不良资产出售给中国银行开曼分行,作爲对价,中国银行总行将80多亿港元汇给开曼分行,再由开曼分行汇给中银香港,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成功上市,全球招股约24.5亿股,集资总额达205.88亿港元,爲香港历史上最大宗招股活动。而通过开曼处理不良资产,是上市过程中重要的步骤。
国际清算银行提到的转移资金的数目是30多亿美元,而中国银行只承认转移了80多亿港元,约10亿美元。那么,谁转移了剩下的20亿美元,用途是什么?
国际清算银行总部位于瑞士,是服务各国中央银行的银行,各国中央银行会定期向其报送有关资料,国际清算银行的资料,是对各国中央银行报送的资料进行加总后的结果,他们坚称“我们相信资料是准确的,虽然我们通常不会掌握每一笔具体交易的明细。当我们注意到有不寻常的动向时,我们会向有关的中央银行查询。”既然资料是准确的,那么其余20多亿美元到底是谁的呢?
假说站不住脚
对于巨资转移,中国业界人士绞尽脑汁拿出了两个说法:
第一、降低不良资产率说。如此看来,降低不良资产应是更可能的目标。截至2001年12月末,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爲25.4%。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是,四大行必须在2005年之前将其平均不良资产率降至15%,每年下降3%~5%。一位“专家”指出,中资银行可能会让其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机构来收购总行的不良资产,帮助其尽快降低不良资产率,加快改革进程。不过,中资银行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也要并入总行,这么做对于整个中国银行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海外高回报投资说。即以在海外投资高收益美元基金的方式来弥补不良资产的亏损。根据北大钟伟先生的研究,中国现在全部国家债务,包括外债、国债、债转股的坏账、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银行的坏账、股市的坏账、还有基层政府的财政赤字,加起来是12.8万亿元,相当于中国每年GDP的140%。中国近几年的GDP大约是10万亿左右。全部国家资产的总价值也就是9万亿元。中国现在的资产负债表实际上已经是资不抵债了,还能拿出这么多的钱来海外投资就让人奇怪,况且投资收益对整个银行的亏损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国内资金外逃?
既然前两个说法站不住脚,那最后的说法是最不招人喜欢的:资金外逃。中国目前的资金外逃问题极其严重,利用假贸易结算、假投资等种种手段混在正常的外汇支出专案中,很难察觉,但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每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还是可以推算出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的资本外逃最低估算额总计达到880亿美元左右。
中资银行在加勒比海地区营业的银行分支机构只有两家,而且都是在开曼群岛,都是B类牌照,即只允许爲非居民提供服务:一是1981年设立的中国银行开曼分行,牌照号是82012;另一是工银亚洲开曼分行,牌照号是94051。由于工银亚洲只是工商银行设在香港的子公司,严格来讲不能算中资银行。另外加勒比海地区还有一些中资银行完全控股的非银行机构,同样也可以让资金流动。
“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国际清算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称,“但是中间的原因我们不清楚。我们曾经去加勒比海地区的中央银行问,但是对方不愿回答。对于其中的原因,有一些猜测,但猜测毕竟不能算是事实。可能只有中国国内的银行自己知道。”
以上机构对于880亿美元的资金外逃不可能完全没有关系。这么多年来,大家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化整爲零地运出大笔资金而没被发现,爲什么在“十六大”胜利召开之前却忍不住挪出这么大的一笔钱来,还让海外同行给发现了,心急什么呢?这么大的资金移动,外汇管理局也不会不知道,爲什么不出声呢?在维护谁呢?
这些钱是谁的,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晓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