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总统忆童年
我家住在列宁格勒市中心巴斯科夫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我们住的那幢5层楼房很简陋,没热水,没洗澡间,厨房很小,还是公用的。楼梯一侧有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楼道里常有好多老鼠出没。我1952年10月出生,开始上学时已经快8岁了。我不大愿意上学,而且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不用说,学校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我是不怎么遵守的。这理所当然地要引起老师的干预;调皮的学生间也不免要发生冲突,于是,打架斗殴的事便接连不断……头次挨打悟出道理
第一次挨人揍,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个瘦猴。不过,我很快明白,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对我来说,这件事不啻是街头“大学校”,这“大学校”第一堂课就使我得到一次重要的教训。我从中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我不对。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欺负人家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就当场受到了应得的惩罚。第二,如果当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也许我就不会对他这样粗暴,而这孩子第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当我吃了苦头的时候,我才明白不能这样做。我明白不论对谁都不能这样做,对谁都应当尊重。第三,我明白,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与否,为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没给我任何还击的希望。第四,我应该时刻做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此外,我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什么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考虑无路可退,因此必须斗争到底。原则上说,这一公认的准则是此后克格勃教我的,但早在孩提时代的多次打架中我对此就已经烂熟于心了。此后,克格勃教我的还有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人。假定你同谁发生了冲突,但在你最终决定“我现在要开枪”之前,你就不要操起武器。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
尽享家庭温暖
我父亲这人不苟言笑,表面像是有些冷淡。但我知道他爱我,关心我。至于母亲,她对我更是舐犊情深,处处围着我转。我知道,我是她的“惟一”(普京母亲先前生过两个孩子,但不幸都夭折了。41岁那年,母亲才生了普京。因此,普京被称为“迟到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辈子除了我,母亲没有其他任何追求。在父母心目中,最为珍贵的是我这个人。所以,我就有充分理由认为,我所处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对我来说,这非常重要!早在上小学时我就想,将来上了大学,我可能不会尽力去炫耀我父母都是工人,母亲甚至还做过杂工。但我从不因为他们的职业而感到羞愧。
(摘自《北京青年报》
- 关键字搜索:
-
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