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记者魏城16大日记:发布会的变化

来北京五天了,感触颇多。

以前在中国当记者时也采访过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会议,但那都是至少十年前的事了;离开中国的十年中我也经常回来探亲,但那是度假,无心、也无暇接触政治圈中的人物。

这次采访中共十六大,好象梦游儿时常去的地方,有些东西似曾相识,有些东西却面目全非;某些地段天翻地覆,某些地段却纹丝未动。

十六大开幕前一天,我参加了这次大会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主讲人是十六大新闻发言人、中宣部副部长吉炳轩,他的照本宣科、他的表情单调、点名提问者时显然的事先安排、回答问题时明显的预先准备等等,都与十年前我曾经参加的无数次新闻发布会那么的相似,以至于我在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之前曾一度有些犹豫:跑那么远(从我住的酒店到新闻发布会会场要穿越半个北京城)、花那么多时间值得吗?

但我还是启程了。

交通管制

坐上出租车,司机问我走那条路,我说长安街,他说,不成,如果代表要走长安街,整个街道就无法通行,最好走二环路。

上了二环,仍然堵车,车流就像缓缓蠕动的长蛇,司机说:"确实有代表走长安街,因此,所有机动车辆都转到二环路来了。"他还抱怨说,只要上面一开大会,他们这些出租车司机的生意就受影响,不仅有些路段不能走,而且外地人也不能进京。

"我们的生意70%来自进京的外地人。"他解释说。

这种一开会就进行交通管制、一开会就禁止外地人进京的做法,也和十年前一样。

本来该走半小时的路程,结果走了五十分钟,赶到新闻发布会会场时,已经晚了几分钟。

但令我吃惊的是,主讲的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和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我坐定后不久,就开始接受记者提问。

难道这意味着他们大大简化了照本宣科、读新闻发布稿的过程?也许他们只是念了念稿子的大纲、而把主要的时间都留给了回答记者提问?

鲜明对照

若然,那倒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要知道,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念稿和答问的时间之比大概是3:1。

果然,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之比倒了过来,是1:3───回答记者提问花了大部分时间。

另外一个让我吃惊的现象是,曾培炎和李荣融都知识丰富、举止得体,回答问题时则从容不迫、详细具体,他们很少说空洞无物的废话,也基本上没有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它,有时还来点儿幽默,惹得中外记者哄堂大笑。

也许这是因为曾、李都是从事具体、实际政务的技术官僚、而不像从事空洞、浮夸工作的中宣部大员?也许他们谈的题目都是专业化的经贸问题、而不是敏感的政治问题?

清末也有一对姓曾姓李的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但那是题外话了。

最后一个让我感到意外的情况是,主持人对提问记者似乎并没有事先选定,看起来更像是随机点名,而且似乎有意多点海外记者,这从被点名的记者绝大多数是海外记者、即使是中国国内记者提问也没有故意给"领导"一个宣讲政绩的机会这两点上可以看出。

这显然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也许今朝的曾、李二臣对回答记者提问颇有信心、因此专门叮嘱主持人不要事先选定提问记者?

总之,十年后的中国政坛,既有让人似曾相识的陈规陋习,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事异况。

参加完这次新闻发布会,乘车返回酒店。长安街仍未解禁,又赶上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刚入行的北京郊区农民,不熟悉其它回酒店的路,我仗着曾经居住北京八年的老经验,给他指了一条路。

不料,我们走迷路了。北京变化太大了:我过去熟悉的路标被拆迁了,我失去了参照物,那感觉,也象梦游儿时常去的地方……(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