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问忌──美国生活指南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西方社会,人们对话交谈聊天时的话题,最好是不要问年龄,也不要问收入,这是出于礼貌和习惯。关于上哪个教会和崇拜什么神仙之类的话题,居住在美国有一定年限的人,也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意识到:这也是不能随便说的话题,这是出于尊重别人和个人隐私。但是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话题,这也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第四个入乡问忌的话题:不能随便询问别人属于哪个党派,选举时准备选谁和投什么人的票。这同前面三个值得注意的忌讳问题一样重要,除非是别人自己主动说出来,或者问者不懂需要帮助,别人给予一定的指点时,才会说到这样的话题。而且往往这类问题只是点到为止,更多的尽在不言中的意义,得要问者自己去体会理解才行。老张太太碰到了这样的朋友,他们打听入美国籍后如何去做选民登记,热心好客助人为乐之下,张太太就如此这般地告知怎样去做了。这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正如老张太太说的,说不上千恩万谢的,只不过是自己比别人早先经历了这一步,现在同大家分享,少走些弯路少费精力和时间而已。况且华人中能够意识到尽责公民义务参与选举事务,这是一件好事,能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倒是一个好现象。可是,临近选举时,这些朋友又来了,他们张口就问,“说说选谁吧”,“我们听您的错不了”。这下可就令老张太太倒抽一口气没有上来:因为这如同帮助别人介绍对象后,人家干脆请你决定哪个是其丈夫或者太太一样让人为难,这可是得要每个人自己去交往体会琢磨的事,万万不能越俎代庖的。
聪明的张太太给了大家一些建议:参看地区报刊电视,了解候选情况以及候选人资历。如果熟悉候选人来历的话,就投票于喜欢的那个人;如果没有任何资讯了解候选人背景的话,就凭判断依他们的政见来投票;特别是要有一个定点:因为选举通常是选一组群体而不是个人,一个人当选如果与其一道工作的团体意见总是相左,那意义就不大了,其竞选时的各种信誓旦旦将会化为乌有,这也就是现在小布什身为总统也在帮忙为参众议员们拉选票的重要原因。另外,不要轻易加入到任何一个党派,无党派人士照样可以参与投票选举,而且以局外人身份静观判断反而要清醒一些。老张说得则更直接,那一票有没有起作用并不重要,关键是重在参与,投票人队伍中有没有华人的数字就是了,因为今后政要再有选举活动时自然会想到华裔的力量的。“哪怕是抛一个硬币决定把选票放在谁的名下也行”。朋友说虽然可笑,倒也不妨试试,取得经验更重要。
美国小学生课程里,有关公民义务职责的内容有二:尽责接受教育,以尽公民义务之方便。这也就是为什么总统们抓教育的方略都强调学校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报效引以自豪的国家,尽责工作学习以便参与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前提。另外则是参与选举,以尽公民之义务。这是帮助治理国家,行使自由民主权力发挥个人能力使国家强盛壮大的保证。现在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入籍华人数量的增长,有选举权资格者日益增众,华人参与美国选举事务的话题也日益多见于各类报刊电视了。可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已经在西方社会早已深入人心的选举常识,对华裔来说还是一门新功课,那是需要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其中最需要注意,也是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是:美国社会里选举的基础,一定是一个从下到上,从小到大。这对习惯于从前中国人那种“科举做官”,“学而优则仕”,“上定下选”等路子大不相同,甚至是根本相反的。
说得直接一点,例如华人团体里什么人,如中文学校校务人员,认为自己有条件有能力参与竞选,可以成为政府某一职务的候选人,但是如果不把自己放在所居住的地区或者社区去的话,也就是只在学校华人里小有名气,但是在自己所属选区里并不出名,那么选民是不会投其拥护票的,因为没有群众基础,居民并不知道这位候选人的能力和知名度。即使有政府长官的任命,如时常与政府人员大交道,有别人推荐委任以职务的;也有人将其作为父母官来看待,遇事请其做主,如中文学校师生认定其会为学校某福利争利益等,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任职后,其有关提议就能在大多数选民或者工作同事那里过关的,因为毕竟没有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在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里仅只是代表华人利益的政策是不会得大多数族裔之心的。
美国这样的社会非常忌讳拿族裔的名誉来选举或者推行政府措施。因为适合张三族裔利益的政策之后,势必会有适合李四族裔的利益的措施,大家只喜欢适应张三李四甚至王五赵六以及更多七八族裔通用的政策,这才是民主自由国家的精遂所在。更何况美国社会参与选举的候选人多是要做公仆的,老张就为自己居住镇上那个镇长通过选举上去的过程所佩服:镇长自己有每天8小时的工作,利用业余周末来为大家办公,每年只有那么几千块钱的车马费,还真的要对选民负责,为实现自己的竞选誓言去工作!看看临近选举日之时众多美国特色的选举活动,华人选民也是需要谦虚碑下来学一点东西长一些见识的,特别是我们的新闻媒体以及候选代表们,千万不要张口就问候选人“您当选后会为我们华人做些什么呢”,这如同问及正在出门上路的新媳妇,一定答应嫁到夫家为娘家偷出一笔巨资,否则不给上轿。例子虽然俗气,道理却是一样的:都没有想到人家的法规是如何运转的!
- 关键字搜索:
-
入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