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湖造田”洪涝元凶

今年八月以来,湖南降雨量仅较往年同期增加三成,却已令洞庭湖区成为泽国。何解雨量不大却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呢?这是人祸,“湖造田”令洞庭湖的面积不断萎缩,储蓄洪水、吞吐长江的功能大不如前,以致雨量稍大即演变为大灾难。

“八百里洞庭”曾吸引过不少骚人墨客,一度是中国最大湖泊,是长江最大的蓄洪水库。可是,由于泥沙淤积、人类围垦,洞庭洞面积由清末的六千平方公里,减至现时的二千六百平方公里,仅过去五十年其面积就减少了一半。

50年面积减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两位专家吕娟和周魁一曾撰文指出,人类围垦洞庭湖的面积是自然淤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围湖造田是洞庭湖面积减少、蓄洪能变弱的元凶。

两位专家的研究显示,五十年代是洞庭湖被蹂躏得最厉害的时期,仅中共建国头十年,洞庭湖就萎缩了四分一(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当中大部份变成农田。

近年围湖造田虽已停止,但洞庭湖□聚四水(沅、湘、资、澧)、吞吐长江的功能,已大不如前,以致区内的降雨量只要稍大,就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一九九二年大洪水后,总理朱熔基三次视察家乡的洞庭湖,指示要加强治理洞庭湖,但地方当局并没认真执行。九八年,湖南再受洪水之苦,经济损失达到二百亿元,地方政府终体会到洞庭萎缩带来的灾难,开始退田还湖。可是,要挖开堤垸,将万顷良田变成滔滔洞庭湖的一部份,既要搬迁数以万计居民,还要顾及他们的生计,谈何容易。


博讯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