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变脸 像放老唱片 诸多政府网站成老黄历

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1999年初联合40多家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如今三年过去了,政府上网工程,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本文作者近日对该省信阳、许昌等6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专题调查,令人吃惊地发现,大部分网站是“一本老黄历,内容成文物,三年不变脸,像放老唱片”。其中,许多县、市、区的“政府结构”,虽然早已调整,网上仍是原班人马,几年未换;一些市、县的科技信息发布的时间均为2000年4月份,不但不能提供服务,相反还起到误导作用;一些网站打不开;一些网站已停网;一些网站全是空白……

广 告

政府上网向公众公开政府部门的名称、职能、机构组成、办事章程、各种文件、资料、档案等,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与时俱进,用高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为何事与愿违,网站成了摆设呢?窃以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一些政府机构没有将“政府上网工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而是一上了之。这是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形象工程”、“官赏工程”一样都是某些政府官员作秀手段。上时一阵风,搞得轰隆隆,政绩一到手,慢慢悄无声。只管名声,不管民声。结局只能与任何假政绩一样,劳民伤财,贻害无穷。

其二,一些领导和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应有的素质,既缺乏应用高科技的观念,也没有驾驭高科技的本领,致使网页设计粗糙,呆板单调,信息陈旧过时,没有使用价值。即使有人能熟练操盘,多年养成的“机关惰性”也使他们“懒得搭理”,上班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已司空见惯,笔者就曾亲眼见过多次。

其三,依然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使一些政府官员不愿转变职能,不能以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利用网络的高科技手段,最迅速、最便捷地为百姓提供信息服务,而仍然习惯于上传下达式的信息交流。

政府上网工程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用高科技服务群众的必由之路,如果都像这些城市那样,使各级政府对网站一上了之,成为摆设,或中途搁浅,最终流产,搞成另类“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那样不单是损害政府的形象,也是对高科技的亵渎,最终将成为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政府网站是行政服务工具,决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要让“死”的网站“活”起来,政府官员的脑子先要活起来;要让“活”的网站动起来,领导的双手先要动起来

中国新闻社

本文留言

作者雷长风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