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像只替罪羊

在北京一家非法营业的网吧,24个年轻的生命被一场无情的烈焰吞噬了。群死群伤的悲剧再次令人肝肠寸断。于是,全国各地谴责网吧的怒潮又一次卷天吞地,把网吧视为灾难之源。这种感情可以理解,但却没有考虑这一问题:为什么大批青少年对泡网吧如痴如醉,棒打不回?如果说是因为网吧经营者以色情和游戏引而诱之,从而使网吧生意如火如荼的话,那么,那又是谁给网吧经营者提供了引而诱之的广阔空间呢?


这是精神生活领域的事,我们就不能不注意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空间。请我们看一看人们精神生活空间的3套语言系统。


一种是报纸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按说是人们精神生活(理想、愿望和要求)的表现,但在当前,此系统内竟有诸多官话、套话、大话甚至假话。这样的语言系统,人们是不愿接近的,作为青少年课外精神生活的补充,他们也是不愿接近的。


一种是课本语言系统,包括经院语言或讲义语言。除理科受其专业性制约有不可避免的无可读性外,文科语言系统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语文、历史、政治、往往用政治性代替专业性,思想品德课空洞、枯燥、乏味,远离健康向上、绚丽多彩的人性需求。而这一切竟和各类课业结合起来,汇集成缺少乐趣的校园生活,挤压青少年的精神空间,逼着他们去逃避。


第三种是民间语言系统。都是真话,实话,有理性光彩和人间感情的话,有智慧性和穿透性,同时简洁朴实,风趣幽默。这套话语,可以让人得到解脱和升华,使人从蜷伏中舒展开来。但是,这套语言是没有载体的,只能出现在街头巷尾和远离在读青少年的酒桌茶座,因此,在读青少年没机会进入,基本上是与之隔绝的。


现实社会中缺少栖息精神的绿枝,缺乏停泊灵魂的蓝色港湾,而且充满挤压和逼迫,那就不能不寻找逃遁之门。这时,网吧之门向他们敝开了。也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吗,为什么非要进网吧呢?请不要忘了,由书本到书本,大量的课本不算,还有成堆的这参考书那参考书,加上无穷无尽的考卷,许多青少年哪有兴致和精力再恋书本呢?现实世界难以驻足,虚拟的世界可以安顿。网上少有报纸语言,没有经院语言(要找才有),有时还可以听到几句顺心的话,还可以进行感情交流,正好可以让在逃遁中感到十分疲惫的灵魂歇息一下。但在歇息的同时,迎合青少年好奇感和刺激欲的东西随着商业利俗而流淌过来了,挑逗人性的消极方面,使人如同食白粉一样上瘾。这时,不管有“正面”内容也好,“反面”内容也好,对网吧褒也好,贬也好,以青少年为主的网迷作为一个相当大的社会群体,已经不以行政意志和社会意志为转移地出现了。


唉,孰是?孰非?是怪科学发展的“双刃剑”特点?还是怪“非法经营”?也许多种因素兼而有之,但内在祸因不应回避。人的精神如同水,满于器而溢之,漫于堤而决之,它总得有个归宿。没有归宿时,即便没有网吧,它也会漫溢到别的这个“吧”那个“吧”去的。您说对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苏中杰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