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遗体也得开后门——高尚无门?

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纳闷和无奈:有人想做一件好事甚至很高尚的事,却并非心想事成,如果他不具备锲而不舍、不怕挫折的耐心和度量甚至具有开后门的能力和条件,他很难实现自己那高尚的心愿。

  举一个例子吧。南阳西峡县双龙镇有个叫董国献的残疾人,十多年瘫痪在床,之所以现在还活着,得益于父母、邻居、亲朋、乡镇部门、新闻单位的关心、鼓励及物质上的帮助。他是一个有知识、有血性、重情谊的人,极想在已没有多少时日的生命失去之前,想办法对社会做一点回报。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他一无所有,当他从报纸上得知许多医院的研究机构都缺乏解剖用尸体时,就决定把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院。但他没有想到,这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

  从去年起,他陆陆续续给全省各级的几十家医院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得知捐献的程序和办法。虽然他每一天都在等待着回音,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年时间过去了,竟然没有一家医院给他回信或打电话。前不久,他又给我写信,希望我能为他开个后门--到省会的医院走一走,找到领导讲个情,了却他的心愿,否则他死不眠目。

  想高尚,也得开后门,你说这可悲不可悲?

  医院缺乏解剖用尸体这是真的,但为什么会缺而不急呢?我想了很久,当我把自己设想成一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发员进行换位思考后,才有了答案。现在,如果寄信人在收信人一栏只写上单位名称,不写具体的收信人,那几乎就是一封死信,它往往是在收发室或哪个办公室的桌子上放上几天,如果没人拆,就被扔进了垃圾筒。董国献身处伏牛深山,大医院的人一个都不认识,更不说院长书记了,他只能写上“某某医院收”这几个字,几十封信就这样石沉大海了。单位里的人为啥不拆这样的信?很简单,因为信上没有他的名字,那肯定不是他的家人、亲属、朋友和熟人,不会耽误自己的私事。虽然信里面说的可能是公事,那也不一定是我的事,让爱拆的人去拆吧。

  退一步说,如果来信写着某家医院某个具体人的名字,信确实被这个人拆开了,内容被这个人读到了,那会怎么样?我觉得那也不会怎么样,不说无关紧要的事了,即使这封信对单位的工作、业务开展很重要,比如可以得到一具急需的尸体,但只要这具尸体不是自己或亲朋目前特别急需的,他也不一定马上向领导回报或马上回信了解情况,公家事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插手谁就得处理到底,谁就要多操心多干活,而多干活未必就能多发工资。相反,你把这封“天知地知我知”的信压了起来或随手扔了,也决不会有人过问,因为单位都没有建立严肃有效的对来信进行登记、处理的督办机制。既然不会影响奖金和晋升,他为啥要自找麻烦?

  可见,报纸上说的“医院尸源不足”,那只是单位的不足,集体的不足,研究机构的不足,而不是单位内某个职员的不足,但极其不幸的是,所有单位、集体又都是一个个单独的职员组成的,所以,联络、谈判、签约、接纳、处理等接受捐献尸体过程中这一码子麻烦事,就成了有形的个人不想做、无形的集体没法做的事情了。

  董国献的后门能不能打开,试验后才能知道。不过我更关心的,是社会上和董国献一样的想高尚却高尚无门的李国献张国献们,如果听任这样的现象长期积累,受到伤害的只能是高尚的本身--它将变得越来越稀有。

凯迪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