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锦明:中国卫生保健 投资停滞

无论是什么时代或什么地区,只要是追求经济成长,人力资本都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中,教育虽是最被强调的,但营养和其他提升身体素质的因素也忽视不得。在这些因素中,卫生保健的改善,其重要性与教育不相上下,对劳动力素质更具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在人民公社时期,中共为解决农村医疗设备的不足,曾经培养大批的农民,接受简单的医学训练,成为“赤脚医生”。这种制度还曾经受到世界银行的重视,认为可以向开发中国家的贫穷地区去推广经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公社的取消,受过训练的赤脚医生纷纷转行从事乡镇企业的经营,农村合作医疗网路逐渐解体。

无论城乡医疗卫生都不足

在中国的城镇方面,医疗设备同样面临不足的现象。在计画经济时期,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由服务的机构支付。有些大型国有企业甚至自己设立医疗部门,供给自己员工的卫生保健需求。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医疗保障制度也面临瓦解。结果就发生人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增加,但卫生保健的投资,不管硬体或软体均呈现停滞的现象。

从附表中可以得知,1991年中国大陆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是2.32张,2000年是2.38张,10年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改善。在每千人口医生数方面,1991年是1.54人,2000年增加至1.68人,平均每年才增长1%左右。这种医疗设备的硬体与软体投资呈现停滞的趋势,自然也就成为限制中国大陆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