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布希访华 中美经贸关系及"邪恶轴心"
2月21至22日,美国总统布希抵华访问,这是他上任以来第二度前往中国。去年十月,布希曾前往上海,短暂出席在那里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此次访华,虽然是正式出访,但也仅在中国停留两天,显示布希并不想表现出与北京关系的过度热络。预料布希访华期间,将就反恐问题与中方商讨,尤其会要求中方对"邪恶轴心"之一的北朝鲜施加压力;在人权、军售、台湾等问题上则会与中方交锋;而与此同时,中美经贸关系,也将是一个重要话题。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相当一段时间,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地位于九十年代爲日本所取代。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近水楼台先得月",中日两国借近邻关系,双边贸易迅速发展。200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纪录,达到892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
普遍估计,今年,即2002年,中日贸易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美贸易虽然落在中日贸易之后,却也呈现高速递增势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截至2001年底,美国在华投资专案累计已超过3万3000个,合同美资678亿美元,实际投入美资350亿美元,美国已连续三年成爲对华实际投资最多的国家。迄今,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300多家在华投资。
美国公司在华投资,利润可观。比如,通用汽车在上海合资生产的别克汽车,投产当年就获得了6亿元人民币的利润;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系列饮料,已占据中国饮料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柯达公司在四年前的中国市场,还仅仅在其全球市场中排名第十七,目前却已跃居第一;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公司在中国已有十几家分店,还将陆续增设分店。
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美国企业还把在中国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地。以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爲例,该公司自1989年以来,在中国累计投资34亿美元,设立了8家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在2001年的出口额达到十几亿美元,连续多年创中国外资企业出口第一名。
另外,中国加入WTO之后,美国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也正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除了获利之外,美国公司在中国也尝够了教训和苦头。中国在产品倾销、大规模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令美方深恶痛绝。中国政策不稳定,法制松弛,贪污渎职现象严重,社会治安恶劣,等等,也都使包括美方在内的外商感到担忧。事实上,中美双方贸易摩擦与纠纷不断,常常传出贸易报复或经济制裁的消息。
从美国方面而言,与中国做生意,还有很多障碍。美国国会在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时,迫于国内民意,不得不附加了人权监督等条款,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的差距,仍然制约着两国经贸发展;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仍然对中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同时,美国一直视中国爲"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不得不选用第三国的同类产品来鉴定中国产品的价值。
诚然,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两国可以将双边贸易纠纷诉诸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制,爲双边贸易争端的解决,增添了国际公信力,美国爲此显然感到多了一份放心。但刚刚加入WTO的中方,有多少诚意遵守WTO规则,还是一个问号。
不管怎样,中国加入WTO,和美国正式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都爲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长远的动力。入世后的中国,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领域,爲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商机。美国人预测,中国加入WTO后,吸纳外资将会大幅度增长,而其中相当多投资将会来自美国。
正如布希访问日本期间,要求日本果断实施经济改革,重振日本经济一样。布希访问中国时,也将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尤其严格遵守世贸规则方面,提出要求。
访华前,布希放话说,他将要求中共领导人确保遵循世贸精神,尤其是保证美国的农产品,如大豆和牛肉等能按照承诺进入中国市场。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经贸的互补性不言而喻。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与日俱增,最直接的标志是:美国市场上,处处堆满了"中国制造"(Madein China)的廉价商品。
毫无疑问,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而长远的经济利益,正是这一巨大和长远的经济利益,才是当前中美关系赖以维系的关键。美国将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视爲"邪恶轴心",是公开的说法;而实质上,或者,潜在地说来,共产党专制的中国,才是美国心目中真正的"邪恶轴心",只是由于中国的巨大,中国市场的巨大,和中美间经济利益的巨大,才迫使美国暂时对北京持忍耐态度。可以预料,将来,一旦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等中小级的"邪恶轴心"被一一瓦解,摧毁更大的"邪恶轴心"一一共产党中国,将无可避免地提上美国和整个文明世界的议事日程。
这也是爲什么当美国提出"邪恶轴心"论之后,北京极度抵制,其官方媒体予以百般诋毁的原因,所有反美宣传,实际上都反映了中南海诸公的惴惴不安和不便启齿的心态。
(2/19/02)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