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当地养牛户的“认识”却达不到市委书记那样的高度,甚至表现出极大的反感。有农民说:“市领导有钱买死牛,踩在脚底下,咋就没钱扶持我们养活牛呢?”几位养牛户更是“看了直骂街,恨不得砸它个稀巴烂”。
养牛户的“认识”也是有客观依据的:该市近年来草原严重退化,奶牛饲草已成他们最大一块心病;同时,由于奶站距离远、收奶条件苛刻、奶资长期拖欠等问题,很多奶农赔钱卖奶,甚至干脆把新挤的牛奶倒进壕沟里,有的农民含泪把奶牛当肉牛卖给牛贩子。
一个并不富裕的县级市,为何要投资上亿元装点门面呢?市委书记是这样“认识”此项工程意义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制造品牌效应,为城市赋予一种文化底蕴;一次投资,百年受益;如果创造出两项世界纪录,不光是安达人的荣誉,黑龙江人的荣誉,也代表中国为世界填补了两项空白。不仅如此,书记还有更深刻、长远的“认识”:过500年后你再看,这片平原没有了,考古学家会发现一堆石牛,他们就会像考古一样考到我……
由此涉及的问题是:官员应如何行使公共权力?既然建“牛街”纯系从全市人民长远利益出发,那么就应该首先调查一下养牛户们的现实利益,并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公共权力的行使,不仅需要在动机上保证其纯洁性,还要求行使的过程和形式具有民主性,并通过民主监督,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
市委书记与养牛户谁更懂得市场经济,谁更有商品经济头脑?一般认为大概是前者,但从实践的意义上说,倒应该是养牛户。当市委书记毕竟不是经商办企业,官员有官员的职业特性、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而养牛户却是直接面对市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他们的切身感受市委书记大概不会有。
目前,地方政府与百姓在“认识”上出现重大分歧的例子比比皆是,严重的更激起群众的对立情绪乃至暴力事件。而“认识”的差异,症结往往在于价值取向的差异,或者说是利益的对立。直言不讳地说,安达市市委书记公开言明“500年后考古能考到他”,就是一种典型的个人利益考虑。而且,与许多不顾当地实际的贴金工程一样,有些人往往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隐藏在“为民造福”以及很现代、很“战略”、很有远见的漂亮幌子下,加上官员在群众面前具有的行政权威和绝对的话语权,许多荒唐事就这样变得顺理成章。
- 关键字搜索:
- 荒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