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购港台媒体引起担心
台湾[自由时报集团]属下的英文报纸《台北时报》星期二刊载了曾经担任香港时事评论员的林保华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共管制四年后的香港和台湾媒体]。林保华在文章中指出,中资收购媒体成为敏感问题,因为这将促使媒体中国化。北京似乎也感觉到这一点,因此由中资直接出面收购的很少,而由亲中国商人出面的多。林保华接受美国之音访问的时候说:“97以后,亚洲电视股权发生变化,星岛还有成报都出现了变化。但是南华早报是在97以前南华早报和明报在97以前就发生变化了。”
林保华表示,中国当局情愿通过和北京关系比较好的第三者收购媒体,然后在转变立场的时候也不是太快的,而是慢慢地改变,让媒体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们的观念。林保华说:“就比如说南华早报,实际上国家老早就收购了。但是不等于它马上就转变,而是比较慢比较慢包括那个林和立本身,开始地位比较稳固。慢慢就把他排挤出去了。”
* 中国缓慢进行舆论导向 *
林保华分析说,这个变化不能太快,一太快读者感觉到了以后,马上就有抗拒情绪,就不去看了,它要通过慢慢、慢慢的变化,让读者不会感到太突然,也慢慢跟着它的舆论导向慢慢的变。林保华在他撰写的文章重指出,香港爱国商人李嘉诚通过它属下的企业TOM.COM在台湾收购《商业周刊》杂志,将这种影响力的触角伸向台湾。台湾《商业周刊》的行政编辑邓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杂志虽然被收购,可是编辑仍然保持自主权。
邓女士说:“还是原来的工作模式,就是我们原来的,我们在没有被TOM.COM收买之前。我们原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是我们总编辑作决策,就是我们编辑部作决定,完全不会有外力来介入的。”
香港《南华早报》一位编辑表示,他们决没有承受任何压力来从事新闻工作。他说:“当然没有受到任何压力的影响。作为报社编辑,我的工作就是直接编审那些记者们所撰写的报导。绝对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 香港媒体自身改变对中国看法 *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苏钥机不同意林保华的说法。苏钥机说,去年十一月中文大学公布的一项由他主持的2001年传媒生态调查报告显示,香港的新闻媒体对中国大陆以前的看法和现在刚好相反。他说:“以前的话,很多香港报纸都对北京政府有很大的疑虑,他们都觉得香港的利益和大陆的利益是对立的。但是回归以后几年,现在发现很多报纸、媒体都对中国大陆的看法刚好倒过来了,就是说香港的利益和大陆的利益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对大陆政府都比较正面。这个转变差不多是一百八十度的。”
苏钥机说,香港媒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上香港的利益要看大陆,而政治上,大陆也没有很明显的干预香港。所以苏教授认为整个香港社会的改变反应在记者编辑的看法上。他说:“因为我们这个调查主要是问记者编辑,他们评价自己工作的机构,他们的立场对香港和大陆的立场怎么看。”
苏教授说,中文大学的这份调查是访问了二十个传媒机构的700多名记者编辑而做出的。苏钥机也不同意时事评论员林保华所提出的中国当局通过爱国商人收购香港媒体和台湾媒体来影响新闻舆论导向的说法。他说:“我觉得这个看法在97年以前是比较流行的。有一点是从宏观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概的确也有这个担心。这主要是在97年前的一个看法。97以后我们发现媒体拥有权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我认为这个讲法不一定和现实是很接近的。”
苏钥机教授承认,报社记者会有一些来自上面的压力,但是他认为这些压力不一定是来自中方,可能是个别传媒老板的自发行为也说不定。他说,这样做不一定有效,另一方面可能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也不需要如此做。他认为不应该太过份地从这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 中国强调新闻媒体为共党喉舌 **
(另据报道)中宣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对中国传媒业改革做出进一步部署。中国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传媒业改革中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组建一批业绩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其次,加大市场整合力度,以集团为龙头,组建书报刊、音像制品连锁营销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发展电影院发行放映系统;第三,优化组合,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第四,促进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第五,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中国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