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良知靠不住时

河南省新乡市一位农民的150亩棉田绝收了,尽管他种下的是比普通棉种价格高出一倍的“抗虫棉”种子。相邻的棉田喜获丰收,种下的却是普通的棉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50亩棉田绝收的原因恰恰是虫害!农民请来中国农科院和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鉴定发现“抗虫棉”种子根本不抗虫。不过,种子销售单位县种子站也从河南省农科院请来专家,得出的结论却说绝收是因为管理不善,还说抗虫棉不等于无虫棉。

究竟是不是因为种子的问题?同样是专家,甚至同为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却作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对此 ,有识之士呼吁,现在是市场经济,在金钱面前,我们的专家、学者应当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不能谁出钱就为谁说话。

其实,类似的新闻,我们早已听过。在商业广告中,在产品鉴定中,在资质评估中,一些专家、学者在物欲面前,坚守不住自己的科学良知和独立品格,成了一些人利用的“工具”!科学精神是具有独立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是不容任何世俗和功利玷污的。科学一旦沦为世俗和功利的“婢女”,就已丧失了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专家、学者作为科学的代言人,之所以为社会所敬重,既源于其自身渊博的学识,更源于其追求真理、捍卫科学的高尚精神和独立品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专家、学者的声音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尊崇。不为别的,就为他们的声音代表的是科学的声音,而科学正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当专家、学者丧失科学良知,沦为了金钱的“奴隶”时,这不仅是科学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也许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唯一目标。科学要转化为应用成果,产生效益,当然可以与商业联姻,为商业服务。这固然有道理,但是,科学的应用必须以格守科学精神为前提,站在坚守道德良知、维护公平正义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立场来进行,而不是将科学沦落为金钱的“奴隶”,为金钱说话,让铜臭湮灭科学的良知和品格。

本文留言

作者吴志雄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