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一后的外交公关:俄得中失
九一一恐怖袭击,是美国自19世纪初受英国入侵后,第一次在本土大陆被外敌大规模袭击。危难时见真情,美国民民众和政治领袖均认为,各国在美国面临空前的国家安全危机中的态度立场,是对美国敌意或友善的真诚表现。在此时搞好公关(即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相当重要。当九一一恐怖事件发生后,中俄两国的反应落差鲜明。俄国通过积极明显的反应,在与西方关系和改善在西方民众形象方面得了高分。而中国反应低调、呆板,失去了改善在西方民众形象的绝好机会,为日后西方反华情绪的再爆发,留下了伏笔。
先看俄国的反应。在事件发生后,总统普京是首批主动给美国总统布希打电话的首脑之一(评:此为不难)。普京称“野蛮的恐怖行为针对的是完全无辜的民众”,“这种非人道行为应当受到惩罚”。当全世界的美军在事件后立刻进入戒备状态,以防止恐怖袭击时,俄国一反冷战时做法,没有命令俄军全部进入戒备状态,只是让空军进入戒备状态(评:此为不难、但须有新的后冷战思维的指导)。
俄国的做法,化解了不必要的紧张。在9月24日,普京宣布为美国的救难工作(评:非军事性行动)开放领空,参加救难工作,向美国提供有关恐怖分子的情报(评:此为不难)、以及向阿富汗的反塔利班武装提供武器。
俄国的反应,引起了美国媒体如最大报《纽约时报》的广泛注意,大大改善了俄国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让美国智囊对俄国另眼相看。为回报普京的善意,布希在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开始前一刻,把普京列入通报的亲密盟友名单中。
相比之下,中国的反应开始时相当简单、低调。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9月11日对九一一恐怖事件,表示震惊,宣称中国“一贯”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
“一切恐怖主义”一词弹性很大,可以包括故意杀害无辜平民的做法。还可有另一涵意。美国的一分析家也认为,开始时,中国要把支援美国反恐,与美国支援中国反对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包括反藏独和台独,挂钩。中国的这种反应给人的印象是半心半意。美国媒体因而怀疑中国支援反恐的诚意。《华盛顿邮报》甚至认为中国支援美国反恐时,提出了“交换条件”,中国外交部不得不出面澄清。
在9月18日,中国提出了具体的三项反恐主张:一、支援打击恐怖活动;二、打击应有以明确证据,行动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伤及无辜平民;三、应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
当记者问到中国外交部,中国用何种方式支援反恐、美国是否应该得到安理会授权时才动武时,中国外交部又简单重提:凡联合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的任何行动,只要能有助于打击恐怖主义和国际和平与稳定,都表示支援。
中国的立场虽明确,却在美国还未出兵,就持保留态度,而且提约束条件,显得对美支援不足、提防有余。就正如外交部答记者问题时暗示,如果美国提交联合国讨论,中国也只好同意出兵。
在美国人看来,九一一事件等于仇人纵火烧自己家;他国的反应,相当于过路人看到火灾的反应。俄国的反应,是立刻问侯,也不介意灭火队员和车辆挡住了自家门口,并拿起水桶帮助灭火,而且支援和帮助被烧的家去抓纵火者。
中国的反应,像是看了一会才去问侯;并间接地问:如果我家失火,你会不会帮我。当旁人冷语一番后,才拿水桶灭火。在被烧的家讨论去抓纵火者时,中国说:好,不过,要有百分百的证据,在抓时,也不要误伤旁边无辜的人。对美国人说,中国这种反应,缺乏诚意,也慢了一拍。
中国的一些所谓“原则性”的话,更似是可有可无。如,中国一直坚持美国出兵要得到联合国的支援,但当美军轰炸阿富汗后,中国又表示坚决支援。又如,中国要求美国军事行动中不要伤及平民。美国一外交智囊认为,美国这次军事出兵举世注目,本来也准备尽可能减少误伤,以求阿拉伯世界的谅解。提醒美国不要伤及平民,意义不大。中国这种危难时犹豫迟疑、斤斤计较、附加条件的态度,自然很难在美国民众、媒体和领袖中树立友善、大方、可信的形象。
(摘选自联合早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