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牌为何短命

第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病”是中国品牌发展最大的障碍。浮躁使得中国企业忽视品牌成长的自然规律,急功近利。以家电业为例,1995年,国内的家电品牌超过200个,到2000年仅剩下20多个,短短的5年时间品牌被淘汰了90%。问题在于中国的许多企业只想盖大楼,不想打地基。

第二,理论的匮乏和混乱是企业品牌战略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在品牌经营上只能照搬国外品牌经营的理论,难免“食洋不化”。

第三,品牌的道德“盲区”。传统文化导致中国商人无意识的自轻自贱,在担负社会责任方面显得被动和不那么理直气壮。信用的缺损是中国“名牌”短命的最主要原因。“巨人”的衰落、“三株”的颓败和“延生护宝液”的销声匿迹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品牌“人格化”的约束。要适应未来网络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中国品牌的发展归宿应该是市场化和国际化,而不是单纯的自我化和民族化。中国一些品牌的成长史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色,所以,品牌的自我化和民族化是很多中国品牌的特征,而这正是中国品牌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羁绊。“爱多”王朝的没落就是一例。当然,国际化并不是不要民族化,牛仔有牛仔的情调,旗袍有旗袍的风韵,越是想要在国际上立足就越要强调民族化。当然,这种民族化已经是融入了国际化的民族化。

第五,国家品牌形象弱化对企业品牌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每一个品牌所代表的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单个品牌对国家品牌形象的形成会产生渐进性的影响。而单个品牌影响的积累便构成了国家品牌形象。国家品牌的形象一旦形成,会对企业单个的品牌产生致命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很难短期内发生改变,如在国外中国产品的境遇即是如此。

第六,恶劣的外部环境阻碍了中国品牌的健康成长。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