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


  13世纪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并一把火烧掉了金代中都。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终于从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蒙古族前后用了21年时间在一片荒野上营建的大都城,以今天北海公园为中心,南城墙在今日长安街以南,北城墙在德胜门和安定门外小关一线,东墙在东直门和建国门,西墙在西直门和复兴门。城墙四周有11个城门。中间偏南处就是宫殿林立的皇城。

  元城墙用土筑成,北城墙遗址上至今还有断壁残垣可供游人抚今追昔;在北京公园团城上还有元代大型玉瓮,此玉瓮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玉器,重约3500公斤,是传世国宝。元大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最繁荣的城市,难怪马可·波罗惊叹:“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 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

  忽必烈进驻燕京后,中都城已是废墟一片,正如诗中感叹之言:“十文丰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 石断龙鳞秋雨后,苔封整背夕阳中,行人立马空稠帐,禾 黍离离满故宫。”

  但这个雄心勃勃的新君王,比任何一个统治者气势都要大,决心弃旧城建新都,新的大都城建好之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四十万人的吃饭问题,粮食要从南方水运到大都,但是原有的南北两条水道都不理想,必须想办法重新挖掘一条新的水路东南接通大运河, 城南的莲花水系即使和运河接通,因上游水源不足也无前途,不如把北面的高梁河水系和大宁宫附近的宽阔水 面接通,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溜运船只在城内的停泊问题, 另一方面也给大宁宫湖域找到了充足的水源,同时保证了城市用水。

  经忽必烈批准之后,以大宁宫为中心的新大都建设工程就开始了,这是北京建都史上一个重大的城 址转移。 元大都的建设始终贯穿着皇权至上的指导思想,宫城要建在全城的中轴线上,略成长方形的大城中要确立一个中心点,据<<日下旧闻考>>引<<析津志>>记载:“中心台 在中心阁西十五步(约合二十三米),其台方幅一亩,以墙 统绕,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实都中东南西北四方之中也。”<<明一统志>>又记载:“中心台在府西(顺天府和大都路总管府在同一位置).

  究竟中心台在什么具体位置,众说不一,但全城确立中心点,这是古代建城史上少有而十分重要的记录,有了中心点,大城的城墙就可以定位了,由中心点 往南往北距离基本相等,因为东城墙处地势低洼,不易筑 城而稍往西移,这样实际上由中心点到东墙的距离稍小于到西墙的距离。皇城在大城稍偏南的中部地区,宫城的东、西方是“左祖右社”,宫城南北是“前朝后市”,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原则。元大都城围三重,宫城中 央殿阁辉煌,坊里划一,街道笔直,坛、观、寺、庙云布。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