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段子”如今在中国流行之普遍,势头之猛烈令人瞠目,无论在餐馆、出租车、办公室、私人聚会、旅游团队等各种场合,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听到“黄段子”。
在私人聚会中,没有“黄段子”助兴,则吃饭不香、喝酒不畅,大家乐不起来,一说起“黄段子”则满座笑声,宾主皆欢,那些满肚子“黄段子”,张口就来的人大受欢迎。甚至政府官员也不甘落后,在招商活动、与下级会餐等场合,大讲“黄段子”,以示自己思想开放,或平易近人。旅游途中,导游们更是一路“黄段子”侍候。
黄段子文化显露中国人理想缺失
说“黄段子”的人不仅不限于职业、身分,连年龄都不分了,下到高中生,上到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几乎都可以说上一段两段的“黄段子”。
从“规模”上来看,谓“黄段子”为一种“社会文化”实不过了。
凡事物的流行总有其需求或需要在背后支撑着,如当年“文革”时之流行军装、红宝书,如今之“三陪”“二奶”等。“黄段子”的大行其道,从一个令人尴尬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人当前精神空虚,理想缺失的总体心态。
如果要把中国人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心态发展作个划分的话,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十几年可称为理想年代,其时中国共产党刚从国民党手里夺过政权,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人民群众心态振奋,干劲火热,对共产党充满信任,对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心十足,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党覆灭的教训,严厉反贪,政风清廉,深得人民的拥护。
这个时候是中国的黄金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共打赢了韩战,研制出了核弹,内战后全面崩溃的经济得到了复苏。
社会思想多元产生迷惘
文革十年是狂热年代,个人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对实现共产主义心态全然扭曲,甚至认为可以一夜跨入共产主义,政治气候极端恐怖化,民众互相告发,或以自保,或以邀宠,以至于人人自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一时期是中国当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所有经过当时情境的中国人都不堪回首。文革后,邓小平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但中国国门的开放使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思考生存之上的东西的兴趣和能力,以前极端一统化的社会思想禁锢开始松动,社会思想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特别是明显的资本主义化的改革,使得在传统一极化思想体系下生存的人们一下子无所适从,产生了失落感,继而迷惘、困惑。
这个时期可称之为迷惘年代。“黄段子”的席卷中国,其背景就是如此。
作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就好像大海中行舟而没有罗盘一样,方向全无,精神上必然会走向虚无化。
欧美国家战后出现的嬉皮士运动、性解放运动等,无不与二战后人们精神空虚、价值观念丧失、理想破灭密切相关。
中国人当前的心态颇类似于此。五、六、七十年代,尽管中国极其贫穷,好几亿人陷于赤贫状态,但人们对实现共产主义却怀着非常坚定的信念,总认为像共产主义理论所描绘的幸福日子很快会到来,所以人们的精神并没有因物质的贫乏而空虚。
但一旦中国的国门大开,人们发现,原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并没有像所灌输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着他们去解放,相反,这些国家的人民过着超乎他们想像的生活,享受着他们无法想像的民主。这使他们感到一种受骗的感觉。
言论无法正常宣泄
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它其实只是一种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而已,并没有什么新鲜内容,说穿了,其实只是把人家成功的经济制度照搬过来。而且事实证明,这些经济制度在中国一样适用,并且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向前大大迈进。这使人们又一次感到困惑:既然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如此优越,为何要学习“落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果再加上贫富分化、官员腐败、工人下岗等,中国人精神层面的苍白和失落就可以理解了。
可以说,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在普通民众中早已非常淡漠,而现实的政治形势也不允许“异端”思想存在,新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无法确立,媒体的控制又相当严格,言论无法正常宣泄。
既然如此,民众的感情宣泄渠道必然取道于低俗化,因为没有别的渠道可以选择。“黄段子”其实是一种情感转移和宣泄的手段和渠道。正如汪文中所指出,“讲真话领导不喜欢,讲假话群众不喜欢,讲黄话大家都喜欢”,“黄段子”既无危险,又招众人喜欢,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见一叶而知秋,“黄段子”在中国的流行,个中意味颇耐人寻思。(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