暱稱:
*
已有
15
條評論,共
0
人參與
(看不見請點擊'驗證碼'刷新)
請輸入上面看到的數字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排序
先發表
后發表
最多頂
最多討論
每頁5個
每頁10個
每頁15個
看全部
1樓
斗
2007年02月10日 16:18
13
頂
回覆
舉報
15735
183773
01/
13
1171095498000
15
2樓
還政於民!!實行普選!
2007年02月11日 01:21
15
頂
回覆
舉報
15778
183773
01/
15
1171128095000
15
3樓
還政於民!!實行普選!
2007年02月11日 01:26
11
頂
回覆
舉報
15779
183773
01/
11
1171128370000
15
4樓
不暗箱操作就不是中國共產黨了!!!!!
2007年02月11日 01:30
18
頂
回覆
舉報
15780
183773
01/
18
1171128621000
15
5樓
還政於民!!實行普選!
2007年02月11日 01:54
14
頂
回覆
舉報
15783
183773
01/
14
1171130051000
15
6樓
如今的中國,完全是封建社會!
2007年02月12日 00:01
28
頂
回覆
舉報
15864
183773
01/
28
1171209701000
15
7樓
只會是一蟹不如一蟹。沒有聲望,沒有資歷,全憑權力之爭中的運氣。現在老百姓麻木了,誰來都一個樣:獅子大張口。
2007年02月12日 13:16
14
頂
回覆
舉報
15910
183773
01/
14
1171257411000
15
8樓
我們在部隊的二十幾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在歷史上地位最低的二十幾年,鄧老人家一句「部隊要忍耐,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讓我們人生的青春年華全部奉獻給了貧窮的國防事業。當軍人待遇提高時,我們又服從部隊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大局,響應軍委號召,轉業到地方工作。我們在部隊艱苦奮鬥,一路拚搏,付出青春、血汗和家庭幸福換來的實職,到地方全部無效。工資套改時,在部隊的工資檔次被無情地作廢了3-5檔,即便如此,我們秉承了在人民軍隊養成的忍耐品質,沒有提出任何的異議,繼續忍耐。然而,這次的公務員工資套改我們又成了非領導職務,原高出的工資檔次全部作廢,可以說我們是心裏在流著血看著地方實職領導(手裡握著腐敗的資本,家裡住著高檔的福利住房,有的甚至不知幾套)大幅度提高工資。難道我們在部隊不是為中國站崗?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的知道報恩的民族。現在我們不得不要求,給予我們相應的實職,我們曾經穿的是共產黨的軍裝,現在又是在共產黨的機關,地方單位之間調動為什麼只有平調和提升(只要不犯錯誤),而我們軍轉幹部為什麼一定要降職安置?這是誰制定的哪部法律規定的?我們必須要回本應屬於我們的權益,否則,還有天理嗎?
2007年02月12日 13:24
16
頂
回覆
舉報
15912
183773
01/
16
1171257878000
15
9樓
弄吧,還能蹦達幾天?!
2007年02月12日 14:42
12
頂
回覆
舉報
15923
183773
01/
12
1171262530000
15
10樓
不同黨派,有不同的規矩,外人說三道四,有什麼意思。問題是能不能真正三個代表,為人民服務。不為人民大眾的政黨,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也是一堆臭狗屎。
2007年02月12日 16:53
15
頂
回覆
舉報
15928
183773
01/
15
1171270389000
15
11樓
感覺是上屆太混蛋了,現在如果不暗箱,必定倒臺。總體而言,胡溫還是不錯的,畢竟是平民出身。
2007年02月12日 20:47
15
頂
回覆
舉報
15941
183773
01/
15
1171284477000
15
12樓
天下烏鴉一般黑!!!!!!!
2007年02月12日 23:39
14
頂
回覆
舉報
15956
183773
01/
14
1171294747000
15
13樓
三公然——公然宣布中國人民智商下,不能實行民主,這是污蔑!自己黑箱操作。公然反對公開財產,使自己盡情貪污,!厚顏無恥。公然還不准人民議論,是殺人滅口!
2007年02月13日 08:31
14
頂
回覆
舉報
15993
183773
01/
14
1171326715000
15
14樓
這堆臭狗屎還要騎在中國人民頭上多少天啊?該是把他們趕盡殺絕的時候了。
2007年02月13日 23:47
13
頂
回覆
舉報
16065
183773
01/
13
1171381637000
15
15樓
中共的基層領導太腐敗了
2007年02月14日 00:45
12
頂
回覆
舉報
16075
183773
01/
12
1171385104000
15
分頁: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