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韌性網絡啟動 流亡人權捍衛者的福音(組圖)

 2024-12-06 10: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2024年12月4日,韌性社會(Resilient Societies)組織在加拿大Massey學院舉辦「跨越邊界的團結」活動中舉行啟動「韌性網絡」儀式。(16:9)
2024年12月4日,韌性社會(Resilient Societies)組織在加拿大Massey學院舉辦「跨越邊界的團結」活動中舉行「韌性網絡」啟動儀式。圖為加拿大Massey學院全球部主席、前加拿大外交官瑪瓦尼(Nurjehan Mawani)發言。(看中國攝)

【看中國2024年12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採訪報導)2024年12月4日,韌性社會(Resilient Societies)組織在加拿大Massey學院舉辦「跨越邊界的團結」活動中舉行「韌性網絡」啟動儀式。

韌性社會是一個位於加拿大的新興全球平台,致力於幫助民間社會活動家和人權捍衛者,尤其是處於封閉空間的流亡者增強韌性、提高發聲和行動能力。而韌性社會推出的「韌性網絡」全球計畫旨在協助流亡的活動家和人權捍衛者適應新環境並重組力量,建立專業網路和技能,促進融入,並通過團結合作來應對公民空間日益縮小的問題。該計畫的一個核心部分是為流亡者提供在接待機構中的安排與支持。

週三的啟動儀式聚焦流亡活動家和人權捍衛者在加拿大面臨的挑戰,探討支持他們繼續倡導的重要性以及加拿大在保障其能力方面的責任。

前外交官:創建「韌性網絡」恰逢其時

首先上台發言的是Massey學院全球參與主席、前加拿大外交官瑪瓦尼(Nurjehan Mawani)。她曾榮獲加拿大勳章及其他多項榮譽,貢獻涵蓋公共服務、國際發展等。目前在多個董事會任職,包括國際發展研究中心的理事及副主席,加拿大國際理事會和無國界學者(AWB)的諮詢委員會成員、加拿大Massey學院的資深研究員。

瑪瓦尼表達了對合作夥伴和支持者的深切感謝,特別提到了加拿大Massey學院和多個合作組織的支持。她指出,當前世界範圍內公民空間縮減、威權主義抬頭,民主的基礎受到威脅,這些挑戰需要勇敢且創新的解決方案。而韌性網絡的誕生回應了當前全球民主的迫切需求,為因迫害而流亡的民主倡導者提供支持。

瑪瓦尼強調,韌性網絡作為一項全球倡議,目標在於通過支持流亡社區,抵禦壓迫並重建民主公民空間。其核心價值在於通過協作與賦權,賦予流亡人士聲音,使他們能夠繼續推進民主事業。她回憶了自己在阿富汗等地的外交官經歷,提到那些勇敢的個人如何在困難中努力建設民主。還特別提到藝術的力量,認為流亡藝術家通過創作傳遞希望和抵抗精神,正如阿富汗藝術組織ArtLords所展示的那樣。

瑪瓦尼最後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支持韌性網絡,為全球民主復興注入新動力。

這位前外交官接受《看中國》採訪時表示,向有勇氣和韌性的流亡學者、人權捍衛者和社會活動家提供支持,對加拿大自身民主價值的保護和進步也至關重要。不僅是加拿大對這些人的幫助,同時也是這些人在提醒加拿大要珍視自身寶貴的民主制度,並以警覺心保護其完整性。

韌性社會CEO:戰略目標和旗艦項目

圖為韌性社會CEO發言
韌性社會(Resilient Societies)的創建人、首席執行官瑞亞布(Maiwand Rahyab)發言。(看中國攝)

韌性社會(Resilient Societies)的創建人、首席執行官瑞亞布(Maiwand Rahyab)進一步闡述了網路的具體目標和行動計畫。他回顧了組織的創立歷程,指出其根源於阿富汗的社會運動,經歷了從土耳其、喬治亞到加拿大的演變,並於去年正式成立。

瑞亞布概述了該組織的三大戰略目標:

1.增強民主倡導者的韌性與相關性:確保他們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擁有發言權,並獲得持續支持。

2.加強全球支持與團結:促進公民社會實踐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民主倒退的挑戰。

3.賦能流亡社區:通過資源與能力建設,支持流亡人士繼續推進他們的民主事業。

他還介紹了三大旗艦項目:

-全球公民空間峰會:計畫每年在加拿大舉辦,匯聚世界各地的公民社會領袖,共同討論和解決關鍵問題。

-數字化壓迫應對中心:預計2026年啟動,專注於應對因數字化帶來的壓迫問題。

-設計者網絡:提供資源匹配和能力建設,幫助流亡人士與各類組織建立聯繫,推動其事業發展。

瑞亞布還強調,流亡社區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心理健康支持不足、保護機制薄弱等問題。他呼籲建立系統化的長期支持機制,通過匹配機制將流亡人士與學術機構、非營利組織等結合,為雙方創造互利的合作環境。他強調,韌性網絡將逐步擴展到全球更多國家,形成一個多層次、多區域的支持體系。

瑞亞布也告訴《看中國》,該組織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全球公民空間、民主與人權的情況可能會持續惡化。而韌性網絡作為一種反制措施和支持平台,專門為流亡中的民主和人權捍衛者提供幫助。他對項目未來能獲得必要的資金和支持充滿信心,並感激來自國內外支持人權與民主的個人和機構的幫助。

前參議員:民主的挑戰與希望

前參議員發言
前加拿大參議員奧米德瓦(Ratna Omidvar)發言(看中國攝)

前加拿大參議員奧米德瓦(Ratna Omidvar) 目前在多倫多大學公共政策與民主創新學院擔任公共政策研究員。她分享了對韌性、流亡者價值和加拿大民主的深刻思考,以自己從伊朗流亡到加拿大的歷程為例,將流亡的經歷概括為四個階段:拒絕、到達、韌性和救贖。

奧米德瓦指出,韌性是人類的一種核心能力,尤其是在被迫離開家園的情況下,這種韌性不僅幫助流亡者重建生活,還能促使他們成為變革的推動者。她分享了在加拿大初期的文化衝擊和適應經驗,強調了在堅守身份認同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自我重塑。

參議員對當前民主面臨的挑戰表達了擔憂,特別是極端化和民粹主義的上升。然而,她對加拿大的韌性表現出信心,認為這個國家有能力通過反思和糾錯不斷前進。她呼籲社會通過「無條件的愛」來對抗不公,包括對受害者的愛以及對持不同觀點者的包容。

她高度評價堅韌網絡的創建,認為這一平台為流亡的民主捍衛者提供了一個繼續其使命的機會。她提醒該組織保持初心,避免陷入機構化的陷阱,強調真實性和草根導向的重要性。同時,她呼籲加拿大繼續在全球民主和人權事業中發揮領導作用。

人權記者組織主席:協助流亡記者 

資深記者普爾弗(Rachel Pulfer)是人權記者組織(Journalists for Human Rights,JHR)的總裁。在她的領導下,JHR的業務擴展至四大洲,並榮獲多個獎項。過去14年,與他人共同創建、試點、實施、擴展和評估了多項關於非洲和中東地區人權與媒體發展的計畫,同時致力於加拿大原住民權利的相關工作。

普爾弗接受《看中國》採訪時表示,在此時建立一個韌性網網絡太及時了。「有這麼多人來到加拿大,他們充滿才華和熱情,並擁有在專制政府和封閉環境中的寶貴經驗。我們應該傾聽這些聲音,從中學習,並為他們提供平台,確保他們能充分參與並為我們的民主和公共生活做出貢獻。我特別受參議員提出的「徹底無條件的愛」這一概念所啟發,我認為這正是當下所需要的。」她說。

普爾弗告訴《看中國》,過去三年,人權記者組織與多家媒體合作幫助撤離了大量阿富汗記者,還幫助流亡的敘利亞記者、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記者找到對口工作,讓他們能獲得「加拿大經驗」。該組織已為10位阿富汗記者提供了支持,其中5位仍在媒體工作,另5位以自由職業方式擴展工作或建立自己的組織。

流亡活動家及人權捍衛者的挑戰

專家小組討論
專家小組討論環節中,右一為主持人、人權記者組織總裁普爾弗(Rachel Pulfer),圖為民運領袖盛雪發言(看中國攝)

普爾弗主持的專家小組討論上,民陣全球副主席盛雪和一位埃及的流亡記者分享了各自遇到的挑戰。 

獲獎埃及流亡記者Mostafa Al-Asar表示其身份曾因監禁而被重新定義。這段經歷雖帶來創傷,但也促使他更堅定地為數萬名良心犯發聲。他回憶自己因參與埃及民主運動而被拘留和折磨的經歷,並闡述了他如何在加拿大繼續爭取人權與民主的努力。他強調,即使在流亡中,他也不會停止為反抗壓迫而發聲。

盛雪自六四屠城後來到加拿大,迄今已逾35年,這位流亡作家、民運領袖提到,自己因批評中共而無法回到中國與父母團聚。她在香港出版第一本書籍後被中國作家協會除名,甚至在2008年抵制北京奧運後遭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孤立。但加拿大政府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他呼籲通過韌性網路為流亡活動家提供更堅實的平台,能影響政府,推動人權與自由的全球發展。

阿迦汗博物館的首席運營官(COO)、Resilient Societies 臨時主席伊頓 (Chris Eaton) 則提出了有效支持流亡活動家的建議。除現有的社區和非政府組織支持,還需專注於由流亡活動家自己創建的機構,如韌性網路。他強調,政府短期內不太可能提供大規模資金支持,因此需要依靠個人、基金會和其他機構的資源來推動這些計畫。他呼籲參與者不僅支持抽象的目標,更要支持實際的載體和機構,確保這些努力能夠持續。

另外,Massey學院人權首任主席阿克汗萬(Payam Akhavan)和Equitas組織執行董事麥卡錫(Odette McCarthy)也發表演講,表達對韌性網絡的支持,活動上還展出了來自ArtLords的獨立阿富汗藝術家的畫作。

畫作
在活動中展出的來自ArtLords的獨立阿富汗藝術家的畫作之一(看中國攝)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