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洛神賦圖〉 重現曹植淒美愛情故事 (組圖)
顧愷之〈洛神賦圖〉重現曹植淒美的愛情故事。(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中國繪畫有一套獨特的完整體系,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悠遊藝海,認識「琴棋書畫」四藝之一的國畫,了解名畫背後的故事,不但能增廣見聞,憑添生活樂趣,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氣質。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中國傳統水墨畫是以線條為主的藝術,使用獨一無二的毛筆作畫,講究筆法、墨法,融合不同時空,展現層次豐富的墨色和雅緻的色彩。內容強調詩、書、畫、印為一體,題詩、落款豐厚畫面內涵,講究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意境、意趣、意味深長。中國畫不僅是畫家個人思想、技法、情感、個性、人品等的表現,更是珍貴的時代記錄。總而言之,國畫讓華人引以為傲。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無疑是藝術長河中燦爛耀眼的巨星。中國歷代名家輩出,名畫不知凡幾。所謂「十大」,排名不一,不一定是畫得最好的十幅作品,而是公認影響力最大的傳世名畫,包括:〈洛神賦圖〉、〈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每一幅都令人驚豔!它們是中國美術史上屹立不朽的豐碑,價值連城的絕世精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其實不只10幅作品,因為〈唐宮仕女圖〉是5幅盛唐時期仕女畫的總稱,所以加起來為14幅。
〈洛神賦圖〉重現曹植淒美的愛情故事
顧愷之(約348年~409年),東晉人,時人稱「才絕、畫絕、痴絕」。其筆墨線條連綿流暢,猶如「春蠶吐絲」,為中國人物畫鼻祖。〈洛神賦圖〉是顧愷之依照著名文學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賦〉,採用分段的連環畫形式所繪的長卷,真跡無存,現存幾幅摹本為宋代或宋以後的作品。所幸從傳世摹本中還能一窺顧愷之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姿態、神色丰采,以及山川景色和筆墨表現等,從而感受躍然紙上完整的故事情節。
遼寧本〈洛神賦圖〉大約是南宋高宗時期所作,採「圖文融和法」,將長短不一的賦文段落搭配內容繪製圖像,再以許多小土丘、樹群圍塑許多半開放式的空間,界定各場景的範圍。畫面構圖由右至左展開,大致分為「邂逅」、「定情」、「情變」、「分離」、「悵歸」5幕,共12景。
畫面敘述曹植從洛陽東返封邑時,途經洛水,忽然發現山崖邊佇立著一名美若天仙的女子,頓覺心神震撼。他趕緊問隨從看到了嗎?她是誰?奇怪的是,別人根本看不到。一位隨從猜測可能是傳說中的「洛神」宓妃(伏羲氏的小女兒,在洛水玩耍時落水而亡,死後被封為洛水之神),並問道:「她到底有多美呢?」
目不轉睛呆望美女,才高八斗的曹植以優美細膩的辭彙形容洛神舉手投足間的一顰一笑:「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在浪漫的瞬間,才子、女神一見鍾情,含情脈脈,心有靈犀。於是,曹植解下腰間玉珮定情,洛神也舉起美玉應答,欲相約會面的日期。
豈料,曹植忽然退縮,顧慮人神殊途,惟恐受騙,惆悵猶豫中改變了心意,告戒自己要嚴守男女禮儀。洛神低吟徘徊,痛恨人神之際遇殊途,哀怨愛情不如意,淚溼衣裳。在眾神的陪伴、護衛下,洛神傷心離去,從此天各一方。曹植悔之莫及,他翻山越嶺,駕小船逆水而上,四處尋找,徹夜難眠,然而洛神早已無影無蹤了。
三國魏曹植的名作〈洛神賦〉的一段,描寫洛川之神宓妃駕六龍乘雲車的景象。(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洛神賦圖〉技法高超意境深遠
曹植堪稱中國藝術史上最成功的追星粉絲,只用一篇176行的短賦,就把心目中的完美女神推上風華絕代的極致。而顧愷之將文學作品中抽象的人物和劇情,透過長卷形式表現,結構分明,人物安排疏密適當,不同空間、時間自然重疊,技法高超,意境深遠。尤其對於人物線條的掌握精妙絕倫,用線條的連綿舞動、順逆頓挫、曲折迴旋等,生動勾勒出人物輪廓、衣帶翻飛和神采飄然的神韻,以形傳神,讓人歎為觀止。
不過,在寫實的人物、神仙、鳥獸之外,背景的山川樹石「比例」看起來似乎有些奇怪。這是因為中國的人物畫起源甚早,商、周時期已有壁畫,但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才開始萌芽,附屬於人物畫,未臻成熟,「人大於山,水不容泛」正是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此外,六朝時期盛行志怪小說,「人神相戀」是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此幅作品也保留了當時人物服飾的特色,深具文史價值。
讓最美的瞬間定格於畫卷
浪漫唯美的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古今中外皆然。欣賞曹植的生花妙筆,加上顧愷之的深厚功力,創作出永垂不朽的曠世傑作〈洛神賦圖〉後,許多人感歎:曹植為什麼不寫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害了後世多少文人墨客暗自流淚!
殊不知,「千年修得共枕眠」需要多大的緣分,而悲劇恰恰是讓愛情故事流傳久遠的催化劑。試想:如果牛郎織女不必一年一會過鵲橋、翩翩公子梁山伯如願娶了才貌兼備的祝英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和風流倜儻的賈寶玉結為連理⋯⋯這些愛情故事還能如此深入人心嗎?愛情如果不一定圓滿,何妨就讓它定格於最美的瞬間。
有緣無分的愛情就放下吧!或許「求不得」的缺憾才更加深刻,而「獲得」卻往往讓我們忘了珍惜與感恩。細品名畫,也蘊含值得深思的人生哲理。
(轉載自《看雜誌》第2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