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好事嗎?(圖)


早當家的孩子往往缺乏專注力而容易導致以後的失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說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大概會想到小孩天沒亮就去送報,掃大街,然後做一家的早飯,收拾好家再背著書包去上學,放學後一邊寫作業一邊照顧弟弟妹妹。

普遍地說,窮人的孩子從小體會到父母賺錢的辛苦,主動分擔家務,承擔家庭成員的情緒,有很大一部分窮人的孩子初中畢業後就走入社會賺錢貼補家用,所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一個事實,而這些孩子也會被周圍稱贊成懂事,還有的人會說那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是天降大任的前戲。

不過,有的家長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刻意讓孩子去承擔那個年紀本不該承擔的事情,美其名曰為鍛練。今天想和大家說的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如何毀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以及成年後的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那些幼年時留給我們的傷疤。

為什麼說年幼的孩子早早獨立不是一件值得誇讚的事呢?在生物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在自然界中越是食物鏈底層的生物幼態持續的時間越短,所謂幼態就是指需要父母照顧的時間,自己無法獨立生活的時間,比如羚羊、牛馬等肉類提供者。幼仔們一生下來就會奔跑,不然很容易變成獅子等動物的晚餐。而更低等的動物,魚類等的幼仔們,生下來就完全獨立生活了,從不需要父母的照顧。

與之相對的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獅子老虎的幼仔們出生時眼睛都睜不開,需要度過長時間飯來張口的狀態,它們還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怎樣捕獵。

人類是所有動物中幼態持續時間最長的,所以人類的孩子在生活的壓力下過早獨立看不出有任何值得稱讚的地方。早當家只不過是一種用透支未來的方式換取當下的成長。而且這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早熟與社會要求的成熟完全是兩回事。

他們因為惡劣的原生環境不得不掌握本不屬於這個年齡的技能。洗衣做飯,量入為出,與人討價還價,這些技能在步入社會後對於改變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大的幫助。時間耗費在這些方面就影響童年真正應該學習的技能,比如觀察社會,理解世界,考慮自己,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三觀和邏輯。

換一種好理解的解釋就是,新手一開局就是難關,為了生存不得不強行發育,把寶貴的時間投入到後期沒什麼用的技能上,比如去餐館洗盤子。作為旁觀者,我們會對這些孩子抱以同情,但其本質是一種苦難,並不值得讚美,更不值得模仿。

那什麼是真正的成熟呢?就是在主導自身情緒的前提下,對社會的本質和人性有著深刻的理解,不迴避不退縮。遺憾的是那些早當家的孩子在這方面的成長有著天然的劣勢。首先原生家庭不安定的生活導致長期注意力缺乏。眾所周知,保持長期的專注力是現代社會競爭中的核心素質,但是專注力是需要從小培養和訓練的,因為人天生就缺乏專注力,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的注意力頂多十分鐘,隨著各種學習的訓練,專注力才會慢慢變好,持續時間長。

專注力擁有的前提就是一個安全確定的生存環境。生活在草原上的牛馬、羚羊一天24小時沒有一刻是能放鬆警惕的,它們永遠處於危險的境地中,吃兩口就要抬頭看看是否在草叢裡趴著獅子。那些早早承擔家庭重擔的孩子也會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在幼小的年紀去承擔成年人的職責,這遠超出他的正常能力,處理超出能力的事就意味著搞不定,沒辦法處理好,於是生活永遠處於焦慮和麻煩中,往大了說怎麼解決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問題,往小了說怎麼安撫弟弟妹妹的苦鬧,孩子處在一個極不安全也不確定,麻煩隨時會來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只能讓人心煩意亂,是無法培養專注力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些暴發戶們,比如拆遷戶在得到潑天的財富後會迅速墮落,很快把錢敗光,大多數人會說這是因為窮小子忽然接觸花花世界沒經得住誘惑,那為什麼沒經得住誘惑呢?不僅僅是因為沒有見過世面,而是定力不夠造成的。

很多人在小的時候專注力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靠著運氣一夜翻身,突如其來的誘惑衝破了他們本來岌岌可危的專注力和定力,看看這也要,那也要,就像我們小時候一邊寫作業,一邊玩,然後玩著玩著就把寫作業給忘了。那些暴發戶們也像寫作業的孩子一樣迷失了自己的主要目標,最後沉淪在花花世界。

所以說早當家的孩子們從小就處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下,沒有客觀環境去訓練他們的專注力,缺乏專注力很難讓他們獲得成功。即使老天爺幫忙翻了身,極大概率還是會迷失的。另外讓一個孩子去承擔超過他們能力的職責,除了影響專注力還意味著他們會不斷嘗試失敗和挫折。

在此我們要說個關鍵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能不斷突破自我去創新或解決從沒遇到過的疑難問題呢?是不斷的打擊而遇挫越勇嗎?這些放在心智成熟的大人身上,或許能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是毀滅性的打擊。

一邊打工一邊維持學業更是不可能,這些都是拍的立志電影,每個人只有24小時,花時間打工,學習的時間就少了。當一個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會遭遇失敗的時候會怎樣呢?那是絕望的感受。用心理學的術語講就是習得性無助,就是當人在某些方面遭到反覆的失敗,他們就會放棄努力,逃避責任,拒絕嘗試。其實當下流行的躺平就是集體性習得性無助。

說到這裡我們回到前面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讓人成長突破自我呢?其實和老話相反,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能帶來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長期的失敗讓人堅信自己不論做出多少努力都不會有任何回報,自己的人生不存在確定性。

實際上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那些遭遇失敗不斷努力的人恰恰是因為他們嘗試過很多成功,不相信自己會失敗,從每一次的失敗中積極吸取教訓,在下一次實踐中付之於實踐。所有的大成功都是從一個個小成功中積累下來的,當我們做出努力後會得到一個小小的正面反饋,這激發了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對之後的付出更加平和,同時也提升了我們對事物的專注力,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成功都讓我們相信我們的付出是有回報的,每一次的付出都能改變自己,改變周圍環境,這就是人生的確定性。正是這一次次的正面反饋,讓我們越來越暴發出任何人都難以想像的能量。

在此我要舉個大多數家長痛恨的遊戲,大多數遊戲都有一個及時反饋的機制,玩家很清楚自己打了多少怪,完成了多少任務就能獲得獎勵,就是這樣的機制能讓孩子連續幾天幾夜地打遊戲。很多家長的口頭禪就是你要是把打遊戲的勁頭放在學習上就好了。其實這並不難,你只要設定一個正面反饋的機制就可以了,每天設置一個小任務,完成後有一個獎勵就行了,你不能畫一個遙遠的大餅,告訴孩子好好學習,二十年後會怎樣,然後一邊打擊奚落孩子。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說,我就是從小被打擊長大的,現在我已經是成人了,該怎麼辦?如果我們已經陷入了自我懷疑,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自責,出生成長的環境不是由我們能控制的,成為今天的自己不是誰的錯,我們只是個受害者。我們可以從小事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確保每次努力都能換來小小的改變,如此增加自己對未來的確定性。而對於那些無法解決的事確實容易讓人陷入深深的無力感,但是我們要明白,很多事不是我們的責任,每個人只能對自己負責。

最後我們歸納一下,早當家的孩子從小處於不安定的環境中,影響他們的專注力,早年過多的挫折和打擊容易從根本上毀掉一個人,確定性和及時的正面反饋才是塑造成功的根本。其實討論窮人家的孩子是一個很沈重的話題,那些跟著父母送外賣的孩子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不得不做出的妥協。

對於窮人難以翻身的討論往往是眼界不夠,教育不夠,自身資源有限等現實問題,但更決定性的來自於環境對人性格的塑造。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中,我們不知不覺地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終生難以逃脫而不自知。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則是發現問題,再一點一點改變自己,希望以上內容能給大家帶來小小的參考。

本文留言

作者千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