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有翠玉白菜 民間則有「白菜貓」(圖)


故宮國寶翠玉白菜暗藏特殊涵義。(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根據臺媒報導,故宮精選〈清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百餘件珍品,於2025年9月至12月赴捷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名稱為「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在眾多寶貴珍品中,想必國寶〈清翠玉白菜〉會是最引人矚目的一樣。不過,你知道民間也出現了一款跟翠玉白菜有關連性的「白菜貓」嗎?

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的翠玉白菜原先是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但因為存在不利製作的裂璺、斑塊,因此玉工特地將瑕疵的劣材轉化為成特色。最後,玉石綠色的部分成為了菜葉,白色部分成為了菜梗,裂璺則埋藏於葉脈裡,斑塊則化為霜痕。另外,玉工還在上頭還雕刻了蝗蟲、螽斯,更增添栩栩如生之感。

由於這一件國寶原本置放於紫禁城的永和宮中,經研究者推敲,應該是住在永和宮的瑾妃(清光緒帝之妃,1873年—1924年)所有,可能是瑾妃的嫁妝。這一白菜除了象徵清白,蝗蟲與螽斯則具有多子多孫之寓意,也就是多產之意,藉此祈願大清皇室子孫能綿延不絕、吉祥等。

根據故宮網站資料,翠玉這項材質跟白菜造型始風行於清代中晚期,白菜和草蟲的題材在元代到明代初期的職業草蟲畫中,屢見不鮮,是備受民間歡迎的吉祥題材。雖然唐代寫實詩人杜甫曾使用包心葉類的蔬菜來比喻政治環境惡劣、懷才不遇,但製作翠玉白菜的玉匠,應只是發揮創意、巧思,順應贊助者喜好而創作的。不過,因為沒有留下相關資料,留給後人更多想像空間。

額外一提,故宮有吸睛的「翠玉白菜」,臺灣建築物上則有「白菜貓」引人關注,像擁有逾百年歷史的臺灣臺中摘星山莊就有「白菜貓」。

摘星山莊是由參加過太平天國戰役的軍人林其中於清同治10年(1871年)所建,雖然是以武立家,但一開始就要營造文風之感,最終打造出幾乎「無處不雕,無處不畫,無處不書」特點。由於該建築的彩繪書畫格調高雅、水準不低,因此在1980年代被建築師公會評選為「臺灣十大民宅之首」,並成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據悉,在摘星山莊的眾多交趾陶中,以兩隻貓與一把白菜等作品最特殊。耆老表示,因為林其中不方便大肆宣揚自己為官清廉,因此特意取交趾陶白貓的「白」字及青菜的「青」字來暗喻「一生清白」。

不過,動物種類那麼多,為甚麼偏偏要選擇貓作為託喻對象呢?其實這是取了諧音的緣故。

《禮記‧曲禮上》中有載:「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說文解字‧老部》亦載:「耋,年八十曰耋。」因為貓的諧音為耄,因此被視為具有長壽之涵義,藝術家亦紛紛藉著「貓」 來隱喻長壽。

至於「白菜貓」當然就是指「白菜」與「貓」的組合,「白菜貓」具有一世(長壽)清白的吉祥寓意。有論者認為,故宮翠玉白菜是貴族版之美好象徵,「白菜貓」則是平民版。

本文留言

作者乙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