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人顏寶剛提醒仍然留守的香港人,未來香港稅制勢必出現翻天覆地改革,而保障自己的資產安全,包括避免被政府「開刀」加徵稅項。(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9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綜合報導)上月底香港政府公布最新財政狀況,本財政年度首4個月錄得赤字1,354億元(港元,下同),財政儲備跌穿6000億關口,截至7月31日僅餘5,992億元。在缺乏賣地收入下,政府如何填補財赤「黑洞」?有評論指,極權政府的「改革」多是「劫貧濟富」 ,在沒有自由和法治的保護下,政府可以無成本地「割韭菜」,香港人未來不可避免地面對各類苛捐雜稅。
香港政府8月30日公布本財政年度首4個月(即4月1日至7月31日)的財務狀況。本財政年度首4個月的整體開支為2,426億元,收入為901億元。計入發行政府債券所得249億港元收入及償還政府債券78億元的本金後,本財政年度首4個月的財務狀況為1,354億元赤字。
財政儲備在2024年7月31日為5,992億元。
庫房連續5年見紅,香港政府早前預計2024/25年度赤字水平將有所減緩,綜合赤字為481億元。不過,本財政年度首4個月的赤字已經錄得1,354億元,遠高於政府預計的全年度赤字481億元。
財政儲備連年下降,引發兩點關注:首先,經濟萎縮令到「高地價」政策失效。
時評人顏寶剛提及早前《彭博》發表題為《香港崩潰的土地銷售,威脅城市的財政模式》的文章,指香港樓市持續低迷,威脅港府的財政模式,發展商低價投標,重創本已低迷的樓市。政府在2023/24財政年度的土地收入創2007年以來的新低,報道預計土地需求不能重回樓市鼎盛時期的高峰。香港政府靠賣地賺取收入的時代已成過去。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預計,今個財政年度賣地收入可增加至330億。不過顏寶剛指,實際上目前政府僅售出一幅沙田住宅用地、兩幅電動車充電站用地,總成交價僅為7.2億元;同期補地價收入只有約23億元,即目前土地收入只達預算目標一成。
有鑑於土地買賣慘淡,土地收入嚴重短缺,他認為,今個財年的赤字很大機會超越上年度的千億財赤。雪上加霜的是政府正發債融資興建「大白象」工程,包括涉2,220億元的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項目,相信未來財政赤字只會有增無減。
第二個關注是:缺乏賣地收益下,政府如何填補財赤「黑洞」?換言之,要維持政府營運、供養公務員體系,以及興建大型基建工程等等,錢從何來?
今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政府呼籲香港要改革,「應變、識變、求變」。顏寶剛擔心,政府恐怕在稅制方面進行改革,而這一改革將不會是香港市民所歡迎的。「要填補賣地收入的缺口,政府重提開徵銷售稅,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時間倒回2006年,當年7月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宣布研究開徵銷售稅,以擴闊稅基。當時的諮詢文件指,政府有意開徵5%商品及服務稅,預計可為庫房增加300億元收入。但方案遭到各界強烈反對,最終胎死腹中。
顏寶剛指,今日的香港,民間反對聲音已完全消失,建制派只懂跟從北京路線,只要中央政府開聲,陳茂波要開徵銷售稅已經沒有絲毫難度。而且以今天香港的經濟規模較2006年增加近四成,以去年GDP 組成的私人消費高達逾二萬億元,若同樣加徵5%的銷售稅,預計就可以帶來過千億元的銷售稅收入,足以彌補甚至超越賣地收入的缺口。
有評論人士提及另一個可參考的大陸案例。面對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日趨緊張,原中國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孟曉蘇近日建議,可針對城鎮居民的「小產權房」徵收房產稅。
孟表示,地方政府需要開闢稅源,大量存在的城市居民違法購買的小產權房或可成爲地方政府重要的潛在稅源。他估算,小產權房在城鎮居民住房中的佔比高達22~25%,總面積約80億平方米,相當於8000萬套住房:「如果按照2%和3%的國際標準稅率,平均2.5%來徵年稅,那這個房產價值是80萬億,一年能收2萬億的稅,而且都是地稅。」
評論人士說,「小產權房」的業主都是貧苦百姓,買不起「產權房」才被迫買「小產權房」。對他們徵稅是「劫貧濟富」,把手伸進窮人的口袋裡搶錢,再交給政府, 等於搜刮民脂民膏。不過,這向來都是極權政府的方法,為達到目的,政府還會披上所謂的「改革」外衣 ,在沒有自由和法治的保護下,政府可以無成本地「割韭菜」,香港人未來不可避免地面對各類苛捐雜稅。
顏寶剛亦肯定表示,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早有制定不同方案,包括今年初陳茂波曾透露考慮開徵資產增值稅。因此,他特別提醒仍然留守的香港人,未來香港稅制勢必出現翻天覆地改革,而保障自己的資產安全,包括避免被政府「開刀」加徵稅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