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兵役法」都沒有 國軍抗戰拼的是英勇精神(組圖)


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中華民國,我們國軍的基本思想是寧死不降。(網絡圖片)

國軍寧死不降 揭開抗戰真相

抗戰開始的時候我軍校還沒有畢業。但是八年抗戰,我可以說是生逢其時。

首先要講的是,所謂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第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戰。因為現在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指的是1914年到1918年的大戰。這個戰場只有在歐洲,所以,它只能算是歐洲大戰。所以真正的世界大戰,我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戰場牽涉到歐亞非三洲,包括夏威夷。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有大西洋,第二次有大西洋太平洋。

現在開始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從1937年7月7號盧溝橋事變開始的,不是1939年9月1號德國向波蘭進攻時候開始的。那比我們晚兩年。所以,整個的世界大戰來說,我們中華民國,作為同盟國我們整整打了八年。英國打了六年,蘇聯打了五年,美國打了四年都不到。我們中華民國打了八年。

第二點我想強調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是一個貧窮、落後、分裂的國家,為了反侵略,和日本帝國主義作戰。其他的幾個國家,都是爭霸權的國家,所以他們是爭霸權的戰爭。所以,我們今天真正要說世界大戰,應該要從7月7號算起。所以其他國家打仗,拼的是物資,我們同日本人抗戰,拼的是精神。

這個精神力量,就是蔣委員長的領導。沒有他的領導,我們不可能有世界大戰的勝利。這是我們對二次大戰應有的認識。我們是亞洲戰場的主力軍,但是因為1949年之後大陸形勢的變化,所以真正的世界大戰關於中國戰場的真相被掩埋、被扭曲了。現在我們要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我們同日本打的性質、本質,和英法同德國打的不一樣。

二次大戰期間,我們中華民國的犧牲僅次於蘇聯,但是我們打的時間比它長。在這八年期間,我們中國大陸的戰場同歐美戰場,南太平洋的戰場不一樣的。

我們國軍沒有投降、沒有被俘的。我們看到菲律賓淪陷了,美軍成千上萬的舉起手來投降。德國打到蘇聯,蘇聯的軍隊也是成千上萬地投降。最後第二戰場開闢的時候,德國也是。可是我們中華民國,我們國軍的基本思想是寧死不降。

以淞滬會戰當中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來說,四行倉庫是我們最後的守衛陣地,最後我們退到蘇州河南岸,蘇州河南岸是租界,租界是他們協商好了的。我們的軍隊固守在那裡,這種精神還是很了不起。他們就覺得你們退到我們租界來交接,這個不是投降,這個是退到租界。租界當時不是日本人管的。所以我們抗戰期間,哪有講誰被俘?沒有的。我們有一個旅,全軍覆沒陣亡,我們沒有投降的。

還有我們空軍的高志航,他第一次打下日本的飛機。這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把敵人飛機打下來的,是我們中華民國的空軍。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有沒有空戰,我不瞭解。大概據我瞭解,一戰還沒有空戰。所以如果一戰沒有空戰,高志航在1937年8月14日打下日本的飛機,他是首開空戰記錄的英雄。

我們也有一個飛行員叫閻海文,他到上海去志願作戰,飛機被打中了,所以他跳傘下來。跳傘下來的地方正好在日軍占領的地方,日本兵就來圍捕他了,他也帶了手槍,把幾個圍捕的日本兵打死了。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自己自殺了。所以他寧死也不願意被俘。

另外一個空軍英雄叫瀋崇誨。他也是去上海支援作戰,他的飛機也是中彈了,他也不跳傘了,他就對著日本的船去沖,要同歸於盡。雖然最後被高射炮打下來了,但是他的精神代表了我們中華民國的英勇精神。所以日本後來二次大戰末期所謂的「神風」特攻隊是跟我們學的。這是舉幾個例子了。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

所以抗戰期間,將官陣亡的,是我們最多。我們陣亡了兩個集團軍總司令,兩個集團總司令等於美軍的軍團司令。我們陣亡了八個軍長,我們陣亡了20個師長,這是主要的將領。我們總共有200多名將領陣亡。全世界包括蘇聯,他們在二次大戰期間沒有這麼多高級的將領陣亡,師長以上很少陣亡的。所以,這就代表了我們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堅持。所以一個軍一個師,他奉命了就守,守就守到死。

安內攘外與廬山宣言

八年抗戰,時間是個核心問題。換句話說,抗戰之前,我們要爭取時間,爭取為抗戰做準備的時間。抗戰開始以後,我們要爭取戰爭持久的時間。所以,抗戰開始之前,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接著1932年就是一二八事變,上海戰役;1933年就是長城戰役。這些戰役,我們都是逐步地解決。

逐步解決的原因是內部還在內戰,中共在江西,其他各省的軍閥也沒有完全聽中央的命令。我們的幣制都還沒有統一,我們連「兵役法」也沒有。

當時,九一八之後民眾的抗日情緒很高。但是他們不瞭解,我們是個貧窮、落後、分裂的國家,如何面對日本這個現代化的一流強國呢?所以當時國民政府的政策是先安內後攘外。把內部安定瞭然後才能攘外。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都是希望能夠緩和一點。我們當時的外交政策叫做「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蔣委員長《廬山談話》)


蔣委員長發表《廬山談話》。(網絡圖片)

《廬山談話》的根源怎麼來的呢?這個根源就是「犧牲未至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所以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了,我們原來還是希望華北是逐步解決,因為那時候西安事變才剛發生大約半年。西安事變很多後續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表面上是內戰停止了。

但是日本人知道,蔣委員長如果是不打內戰,給他三年五年準備的時間,日本要侵略我們就更難了。所以,在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半年的時間,它就發動盧溝橋事變了。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時候是7月7號。

當年我們是派宋哲元同日本人談判。當然我們希望是能夠解決,但是日本人進逼的很厲害。蔣委員長等了10天,在1937年7月17號,他在廬山說「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我們要全面抗戰到底。

《廬山談話》在當時可以說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告訴全國同胞,不要再說我不抗戰了。因為抗戰以前,他們反蔣的勢力都是說,打內戰,不抗戰。《廬山談話》同時也是警告日本人,你們不能再逼我們了,再逼我們,我們就要全面抗戰了。日本一直攻占,直到把北平占領。這當然沒辦法了,全面抗戰開始了。

 

(本文節選自:《穿越1945——紀念抗戰勝利70年訪談紀實》)

本文留言

作者郝柏村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