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李登輝「兩國論」奠基兩岸互不隸屬(圖)


國史館連續2天舉辦「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4年7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臺灣國史館27日舉辦「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學者張國城今天說,前總統李登輝的國防改革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當時建構的國防力量,至今仍是臺灣國防的主力,這是李登輝留給臺灣的最大遺產之一。

中央社報導,國史館連續2天舉辦「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指出,「虎口」主要指國民黨和黨國體制,但他認為前總統李登輝所領導的中華民國臺灣,面臨中共的軟硬威脅,也宛若身處虎口。

談及李登輝的國防改革,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表示,李登輝執政12年期間,在國防體制改革和對外軍購方面非常積極,其任內臺灣對外軍購金額一度居世界前列,而建立危機處理機制、任用文人出任國防部長、推動「精實案」等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張國城說,李登輝的國防改革不僅真正落實瞭解嚴、在這段時期安然度過了第3次臺灣海峽危機,更對之後的政黨輪替提供了一定的安定基礎,而當時建構的國防力量,至今仍是臺灣國防主力,這是李登輝留給臺灣的最大遺產之一。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黃偉修說,中共在第3次臺灣海峽危機之後無視臺灣當局,透過「以商圍政」、「以經促政」的方式在三通等問題上對臺灣施壓。當時,李登輝決定推動彈性的戒急用忍政策,不僅有危機處理的意涵,也是蔣經國政權推動對大陸的交流以來,臺灣當局第一次對投資大陸的問題進行管理的措施。

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今天發表「李登輝主政時期對中國大陸政策:以曾永賢為中心的探討」論文。文中指出,李登輝時代,來往台海兩岸的「密使」廣為人知,曾任國策顧問的曾永賢建立兩岸溝通管道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薛化元表示,李登輝一方面透過「國統綱領」及其後續政策的詮釋,作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往k來的原則,另一方面,考慮到台海兩岸之間的往來互動將會愈來愈頻繁,因此建立與中共高層的溝通管道,是李登輝總統任內的重要課題。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新煌則在演講時指出,李登輝在臺灣民主化扮演關鍵性角色,促成「中華民國臺灣化」與總統直選的政治體制大轉型。

蕭新煌說,兩岸關鍵時刻是1999年李登輝藉「德國之聲」訪問,向全世界宣告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即之後簡稱的「兩國論」。儘管李登輝事後對「兩國論」說法不甚滿足,卻成為日後上任的幾位總統的兩岸「互不隸屬」立論基礎。

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鄭睦群發表論文著作時,談到台聯2001年首次國會參與時直接展現了李登輝的意志,最重要的就是貫徹「反對八吋晶圓赴中設廠」的立場,才有今天的「護國神山」台積電。

據聯合報報導,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今天也表示,自1996年之後,李登輝都是臺灣人民的總統,不管喜不喜歡李登輝,都要以臺灣為主體來看這個領導人,為臺灣在當時的環境下,帶領臺灣走出哪些困境。

李安妮說,昨天看到一些司法判決,有人說要放鞭炮,有人覺得不勝唏噓,她最大的感受是,不論在哪個位置、從事什麼工作,都像在虎口上,「只是你所面臨的挑戰與潛在的危機,必須要有敏感的察覺到」。

李安妮表示,不論是怎樣的虎口,當擔任政治工作者,心態上一定要以公為本,這也是回顧李登輝在高校時代接受日本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所給他最深刻、牢記在心的圭臬。不論難題是來自制度性或人為的,最後的思考要回到事情的本質,以人民、以公為本,解決問題。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表示,解除戒嚴之後的臺灣,同時也是面臨中國崛起的臺灣,所幸有像李登輝這樣勇敢睿智的領導人帶領臺灣渡過種種危機挑戰。李登輝很多重要史料的整理公開,有助於外界瞭解臺灣處境艱難,領導人做出正確抉擇之不易。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