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墜入「網貸陷阱」 8千債務變8萬(圖)


中國的網貸平台以其便捷高效的特點迅速佔領了年輕人的消費市場,但其背後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圖片來源:作者博客)

【看中國2024年7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近年來,中國的網貸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以其便捷高效的特點迅速佔領了年輕人的消費市場。可是,在這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以下幾個受害者的故事是當下眾多年輕人陷入網貸漩渦的縮影,也是對社會消費觀念、金融監管以及個人財務規劃的一次深刻的反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貸平台以其低門檻、快速放款、高額度的特點,極大地滿足了年輕人即時消費的需求。

根據2019年《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總體信貸產品對年輕人的滲透率高達86.6%,實質負債人群約佔整體年輕人的44.5%,近一半的年輕人在花著「明天的錢」。

信貸產品的高滲透率反映了消費觀念的深刻變化。超前消費、盲目攀比、即時滿足等心理在年輕人中普遍存在,這種情況不僅加劇了個人財務壓力,更對整個社會的消費風氣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網貸平台的便利是有代價的,高利息、復雜的還款規則、隱私洩露風險及暴力催收等問題,讓不少年輕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向9個網貸平台借款 8千債務變8萬

來自江蘇的江睿(所有借貸者均為化名)之經歷便是明證,她為了填補一個本不大的債務漏洞,不斷地申請新貸款,最終債務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無法償還。

上大學時,江睿想買一些電子產品,但不想向家裡要錢,聽同學說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消費信貸產品可以借錢,利息不高,可分多期還款沒什麼壓力。她便在平台注冊了信息,第一次借了5000元,分12期還款,後來又借了3000元。

起初,江睿還能按時還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債務逐漸增加。為了填補漏洞,她開始不斷申請新的貸款,短短一年時間她先後在9個網貸平台借款,「拆東牆,補西牆」,原本8000元的債務變成了8萬元,陷入了惡性循環。

為了交學費而陷入網貸漩渦

來自陝西的張保第一次接觸網貸是因報班培訓學費不夠。從高校畢業後,她為了留在西安工作,報名參加了一個號稱「包拿證、幫就業」的職業訓練營。但她一下子拿不出2萬元交學費,機構老師建議她分期付款。

張保回憶道:「老師說可以先學完找到工作上班後再付學費,到時每個月稍微還點錢就行。」在機構老師的指導下,她下載了一款借貸App,完成注冊後便在該平台借了2萬元,解決了學費的燃眉之急。

令張保沒想到的是,從此她就與網貸糾纏不清了,每月要還2000多元。

每天十幾個催債電話 令人提心吊膽

25歲的浙江人林芳大學畢業已有兩年,如今還在為大學期間借的網貸發愁。上大學期間,她每月的生活費1200元,日常花銷還夠,但為了和別人一樣買漂亮的衣服和化妝品以及外出旅游,她在網貸平台上借了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林芳說:「當時想著利息也不高,按月還應該沒問題,就放手借了。」後來,到了還款日還不上,她就接著從其他平台借款,以貸還貸,不少網貸平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雪球越滾越大。

她懊惱地說:「我很想停止這樣的生活,但似乎已經無法回頭。照現在的工資收入,這些錢我就算每個月不吃不喝來還貸,還清也要三四年。」

林芳不敢告訴家裡人,一旦看到陌生號碼的來電,就會無比焦慮,這些都是催收、警告甚至威脅。她說,有時一天內會收到十幾個電話,每天都提心吊膽。

當下,像江睿、張保和林芳這樣陷入網貸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借網貸的年輕人抱團組成「負債者聯盟」、「負債姐妹」等群組。她們中有人是為了買一件漂亮的衣服,有人是為了創業,有人是為了交房租……

網貸問題的解決之道

有識之士指出,面對網貸陷阱帶來的社會問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尋求解決之道。政府應加強對網貸行業的監管、提高准入門檻、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放貸和暴力催收行為。同時,也須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提高年輕人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此外,家庭和學校也應承擔起教育引導的責任。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消費習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學校則應加強財商教育,將金融知識納入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財務管理技能。

與此同時,年輕人自身也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財務觀。面對誘惑時應保持理性,合理規劃自己的收入和支出,避免盲目借貸和超前消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擺脫網貸陷阱的束縛,走向健康、可持續的財務自由之路。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