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人 唐獎「漢學獎」由94歲歷史學家許倬雲榮膺(視頻)


跨越時代的史學巨擘 第六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教授(圖片來源:唐獎提供)

【看中國2024年6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彥霖台北即時報導)2024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得主於今(20)日揭曉獲獎人,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榮膺。唐獎將提供新臺幣5千萬獎金,以表彰許倬雲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唐獎基金會指出,許倬雲在60年代推動臺大歷史系課程轉型,對臺灣史學界帶來深遠影響,也是嚴格定義下首名台灣出身的得主。

現年94歲的許倬雲教授,學術生涯以其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他的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許教授的著作展現了他對國家、民族及全人類的深切關懷,被譽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譽的唐獎,是由臺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博士於2012年12月成立。有感於人類在享受文明的豐厚果實與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同時面臨的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等之考驗,尹衍樑期望以中華文化數千年的涵養為資源,鼓勵世人重新省思永續發展的中庸之道。並為此設置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成就者,勉勵時代先驅者以天下為己任,共同為世界文明而努力。

其中倍受矚目的「漢學獎」,由已故歷史學家余英時院士於2014年榮膺首屆得主。今日唐獎也於台北隆重召開中外記者會,邀請臺灣中央研究院杜正勝院士、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胡曉真、唐獎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擔任與會貴賓,同時邀請唐獎漢學獎召集人王德威院士公布本屆得獎者。

對於許倬雲教授此次獲獎,唐獎指出,許教授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尋求歷史知識,並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他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許教授本人則自謙表示幸運、惶恐,並對和余英時院士(2014)、王賡武院士(2020)同列唐獎漢學獎得獎人與有榮焉。許教授表示三人同年出生,都屬馬。

許倬雲教授1930年出生於中國廈門,在臺灣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曾經長年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和美國匹茲堡大學,並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研究工作數十年,於1980年榮膺中研究院士。

許教授的學術研究有3種不可錯過的重要著作,分別是《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和《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許教授將這些命題稱為中國文化的「三原色」。這裡展現了許教授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形成了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

許教授在歷史理論層次亦有所突破,「網絡理論」是他對中國歷史脈動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經濟體系、社會接觸、政治統治和思想傳播都離不開道路體系,這些要素如同樹木的主幹與分枝,相互聯繫,構成了中國歷史的複合體。這一理論不僅避免了瑣碎問題的考證,也提供了一個實踐性的大歷史解釋架構。

許教授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觀視角將中國納入世界文明序列。《萬古江河》指出中國文化在擴張的過程中,也不斷受域外文化影響。《史海巡航:歷史問學週記》則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強調中西歷史比較。《華夏論述》更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包容性與獨特性,並表達對當今中國走向的關懷。

學術研究之外,許教授1960年代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了一代後輩學者,並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對臺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其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而在大陸學界廣泛傳播,產生了重大作用。

同時,許教授也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他的努力證明了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風範。

以畢生精力鑽研史學、作育英才,影響海峽兩岸史學界深遠的許倬雲教授,於2004年榮膺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2020年榮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終身成就獎,和今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的肯定。他的工作不僅豐富了漢學領域,也為後世累積寶貴的學術資產。許教授的學問與人格,也將繼續啟發未來的學界和社會大眾。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