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炒作「五一」 消費不足經濟仍存弊病(圖)


內需不振、消費不足,仍是中國經濟的弊病。(圖片來源:STR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5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官方炒作5月1日開始的勞動節假期為「黃金週」,但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卻高達49小時,即便這樣,貧富差距巨大的中國也不會變成高收入國家。並且內需不振、消費不足,仍是中國經濟的弊病。

勞動節?中國周平均工作時間49小時

國際勞動節起源於19世紀末美國工人階級為爭取8小時工作制而進行的鬥爭。

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等地的工人舉行大罷工,要求實行8小時工作制。罷工持續了幾天,並最終取得了勝利。為了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開幕。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者的共同節日——國際勞動節。

1920年5月1日,中國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勞動節」相關的活動。

中共1949年建政後,官方1950年將「勞動節」確立為法定節假日之一,1999年中國國務院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5月1日到3日列為三天勞動節假期,最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官方促消費大型節日。

一百多年前美國工人階級爭取8小時工作制,然而,現在中國民眾每週平均工作時間仍未降低到這個標準。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9.0小時。

中國經濟下滑 官方促消費意願落空

從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的信息來看,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人們的收入減少,伴隨而來的是在吃喝玩樂上支出的縮減。

旅美經濟學者、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分析說,中國消費者在本次「五一」假期的信心還有待衡量。「總的來說經濟不好,大家減減壓、休息一下還是可以的,真的消費的心情我不覺得會是這樣,目前也沒看到這樣。跟過去情況應該差不多,現在都是短途旅行,一日游佔多數,不在外面住宿。」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教授謝田認為,房地產市場岌岌可危、股市萎靡不振,導致中國消費者對經濟前景信心持續不足,僅靠放長假來提振消費的有效性不大。「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沒有信心,對經濟前景沒有樂觀的態度,所以現在鼓動調休來刺激消費,基本上不會有太大作用。」

謝田說:「說到底,刺激消費一定是(擴大)就業和收入增長。」

目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內需低迷,中南海的決策者正試圖刺激消費,此前曾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類似的以舊換新計畫來刺激內需。

華僑銀行(OCBC)大中華區經濟學家Tommy Xie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設備升級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並不是解決中國的結構性問題的靈丹妙藥。他說,這可能是一種短期解決方案,或可為中國重新平衡本國經濟贏得更多時間。

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6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低於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許多中國消費者面臨債務壓力之際,包括蘋果公司(Apple)、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在內的西方公司紛紛公布在華銷售疲軟。在許多民眾縮減開支之際,中國官方正優先推動製造業和出口,而這一戰略正在加劇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緊張關係。

中國長期的房地產繁榮而後爆發危機是家庭債務增加的重要原因,因為許多人為了買房不得不借更多的錢。一些購房者揹負額外的債務是為了置辦更多房產用於投資,有時甚至任憑房子空置。如今房地產熱潮已經結束,房價正在下跌,許多人無力償還債務。

家庭債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隨著經濟停滯不前,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信用卡或動用個人信貸額度來應付開支。對中國領導層來說,家庭揹負巨額債務而無力消費的情況普遍存在仍是個問題。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經濟學家Amir Sufi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家庭債務激增往往會給宏觀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即使在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中國不可能輕而易舉解決這個問題。「一旦這個週期開啟,通常就漫長而痛苦,而且難以預測何時結束。」

中國要變高收入國家幾乎不可能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在2014年,中國的政府顧問、經濟學家林毅夫預測,中國將在2022年變成高收入國家。這項預測10年後,林毅夫近期做了一些調整,聲稱只要維持GDP(國內生產總值)5%的成長率,這個目標就會在2025年或2026年實現。但多項數據顯示,中國離高收入國家越來越遠。

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石磊將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比喻為步行11公里,他說,中國已走完了前10公里,但「最後1公里可能是中國永遠無法走完的距離,這與中國走過的任何1公里都不一樣,這不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目前中國被世界銀行列為「中上收入國家」,世界銀行每年都在提高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以保持實際水準不變。

紐約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指出,中國在歷經30幾年接近10%的年成長率後,近年來已大幅放緩,而且因中國面臨結構性而非週期性問題,下降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這些問題包括人口老化、房地產部門的持續低迷、私人和公共債務不斷增加、以及市場化改革的緩慢。

經濟學家還指出另一個問題:儘管中國自2010年以來就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年均成長率達6.8%,但人民卻沒有以同樣的速度獲得財富。

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教授鄭永年在2022年出版的書《中國方案》中所說的,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更多是由高收入群體推動,而中低收入群體的增幅則遠遠落後過去幾年的數據。

方德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夏春表示,從長期來看,中國要實現2035年成為「中等已開發國家」的目標面臨更大挑戰,以人均GDP而言,中國目前名列第71。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在2022年10月中旬中共20大會議上承諾,要讓中國在2035年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準。

夏春指出,如果中國以西班牙和沙烏地阿拉伯目前的人均GDP(2022年為3萬美元)作為「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標準,那麼到2035年,中國需實現6.8%的年複合成長率,人均GDP才有望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準,但這是個非常難以達到的目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