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不但會「出汗」 而且還會「發燒」(圖)
植物也會出汗,令人嘖嘖稱奇。(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生病時會發燒,這不足為奇,但想不到的是,植物也會發燒,而且還會出汗。這是不是很有趣呢?
植物發燒
有一位比利時科學家發現,植物在受到病毒感染時,葉子等部位的溫度就會升高,出現和人類發燒相似的症狀。植物的發燒和人類一樣,通常也表明它得了某種病。
一般農作物的溫度只比周圍的氣溫高2℃-3℃,如果高於這個溫度,就表明植物不正常了。
大體說來,植物發燒有兩個原因:一是病蟲害引起的,二是乾旱。植物的病蟲害往往先損害根部,這就影響根對營養的吸收,而營養不足就會導致發燒。檢測表明,有病蟲害的植物葉子比正常的葉子的溫度高3℃~5℃。遇到乾旱季節,植物長時間缺水,它也會發起燒來。
研究發現,有些植物還會根據生存需要而自動發燒。例如,有一種叫「巫百合」的熱帶作物,它的皮層在某個特定時間就會升高熱度,目的是為了讓本身可以發出惡臭,以招引來食腐肉的昆蟲幫助自己傳宗接代。
有一種植物叫「伏都百合」,當它升溫時,其細胞組織中所含的水楊酸比平時增加了很多。這就容易使植物體中的澱粉發生變化,由此釋放出能量,促進植株生長。伏都百合升溫後,植物體溫可達43℃,而且能保持好幾個小時。
另外,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還有一種會發熱的植物。每當種子成熟快要散落時,它就會不斷地放出熱量,使得周圍的積雪融化,以便能讓種子直接落到地面上,可以為種子的萌芽生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植物出汗
在夏日的早晨,我們會在許多植物的葉子上看到一滴滴的水珠。很多人以為這是露水,其實除了露水,還有植物的「汗水」。
在植物葉片的尖端或邊緣,有一種叫做「水孔」的小孔。水孔和植物體內運輸水份和無機鹽的導管相連通,植物體內的水份就通過水孔不斷地排出體外。
當氣溫較高、氣候較乾燥時,從水孔排出的水份一下就蒸發掉了,所以我們看不到積聚在葉尖的水珠。當氣溫高、濕度大時,高溫就會使樹根的吸收作用變得十分旺盛,而濕度大又抑制了水份從水孔中蒸發。如此一來,植物內的水就會過剩,它就會直接從水孔中流出來,這種現象被稱為「吐水」。此外,植物還有一種排水腺,這裡也是排放植物內多餘水份的渠道。
吐水現象在夏天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為白天的高溫,使植物根部的吸水作用變得非常旺盛,而夜間蒸騰作用減弱,濕度又比較大。這種現象常常發生在稻、麥、玉米、柳樹、芋頭、馬鈴薯和番茄等植物上。
植物的發燒通常是一種病理現象,而植物的出汗則是一種生理現象,是為了保持植物體內的水份平衡。這些現象引起了植物學家的極大興趣,目前還在進一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