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敢犟的孩子 父母有福了(組圖)
太犟的孩子 內心到底藏著啥?(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這孩子哪都好,就是太犟了」。有的孩子可能天生性格就是犟,不管是語言上還是行動上,總是要跟父母「犟」個不停。從穿衣到吃飯等瑣事,再到大到將來上大學去哪個城市,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跟父母「對戰」。
「我的事,能不能不要管我了!」
「我不管你我管誰,不聽老人言,你等著吃虧在眼前吧!」
像這樣的對話,基本上每天都要重複一次。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各憋一肚子氣。
當家長的都有體會,孩子的犟,就是「歪主意」很正,總是跟家長對著幹,而是很難被說服。
像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家長們與犟孩子相處的時候,往往也是憤怒與無奈。
「明明服個軟就過去的事,她非得讓你生半天氣」,這是家長們的心聲。
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他們為什麼如此執拗,為什麼一點點小事也不願意服軟?
一、不犟的孩子和乖順的孩子
從家長養育的角度,不犟的孩子的確是養起來更省心些。
可一個孩子如果真的足夠溫順,那麼他的內心世界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養出了這樣一個孩子,很多家長可能都會非常驕傲:成績永遠是全校第一,乖巧懂事,能夠體察父母的心情,總是能夠乖乖聽話,簡直是拯救了全世界的天使寶寶。
可是有誰想過?從孩子的角度,他的每一次順從,都是在用巨大的力量,壓抑著自己。
本來可以通過「犟」的方式,表達自己,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但是他卻只能自我攻擊,自我壓抑,自我博弈。
表面上他們人畜無害,釋放了0攻擊性。在內心深處,他們卻用50分的力氣,壓制住了自己50分的攻擊性。
乖順的孩子,只是滿足了父母的自戀,卻閹割了自己的意願。
當我們看到一個完全不「犟」的孩子,他們表面平靜、但內心的波濤洶湧之後,就會明白孩子還願意跟你「犟」是多麼珍貴的事情。
二、只有孩子在犟嗎?
真正犟的,不僅是孩子「犟」這個詞,看起來是在形容孩子,實際上父母也在犟。
只不過父母和孩子,爭奪的是不同的東西。
父母不喜歡孩子犟,是因為孩子太犟的時候,父母的自戀是受挫的。
犟意味著不聽話,不聽誰的話呢?不聽父母的話。不管父母的話對不對,只要是不聽,只要是在辯論,那就是在犟。
父母對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孩子就反彈回來,再提出一個要求,孩子再抗爭回來,一來二去,父母的自戀便無處安放,他們爭奪的是自己自戀的主權。
那麼孩子在爭奪什麼呢?他們爭奪的,是被看見,被認可。帶著對自己的否定,與自己暗暗較勁,這份「犟」的背後有太多心酸和委屈。
一個倔強的孩子,其實是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會感到一種羞恥感,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自己是無處安放的。
他們一直在等待,一直在表達,直到被看見的那一刻。
也只有當父母放下了自戀,聽見孩子倔強背後真實的聲音,孩子才能放下倔強,看見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不犟了,孩子也就不犟了。
三、家裡有個敢犟的孩子 父母有福了
有的教育者說,小時候被媽媽搞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被別人搞定。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小時候被訓練得太乖,長大後就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允許孩子犟一點,允許孩子保留個性,是對孩子的尊重。
要知道,跟父母從來不犟的孩子,很可能是對父母死心的孩子。
不犟了,是因為死心了。
還在犟,是因為在期待。
這份倔強的背後,都是可愛與期待。(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四、對太犟的孩子用心去接納、去看見
第一 無傷大雅的要求,減少爭論
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犟,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但是實際上,哪有那麼多對錯呢?
有時候孩子的要求真的很簡單,有時候只要我們稍微放棄自戀,就能達到和解。
沒有必要跟孩子爭一個輸贏,贏了孩子,不如贏得孩子。
第二 聽見孩子背後的吶喊
他們在爭論的背後,是因為有說不出的需求。
就比如不願意穿秋褲的,他們只不過是在爭奪自己生活的一點點主動權。
他們冷不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奪取這部分權利。
要聽見孩子真實的聲音,看見孩子真實的需求。
第三 越犟的孩子,越需要認可
多給那個倔強的孩子一些認可吧,他們的內心積壓著太多的委屈。
一次次地不被理解,變成了他們一點一滴的憤憤不平。
也許,只需要一次,父母一次的低頭與看見,就能夠讓孩子熱淚盈眶。
孩子都是順毛驢,他們需要的,不過就是多被摸摸頭。
孩子還在跟你犟,是因為他們相信能夠從你這裡得到認可。這份倔強的背後,都是可愛與期待。
別辜負孩子的可愛,別辜負孩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