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來臨 我們須注意這些禁忌(組圖)
當太陽到達黃經285°時為小雪節氣之始。(圖片來源:Pixabay)
小寒是冬季倒數第二個節氣,一般是在1月5日到7日之間交節。它的降臨,正是意味著這一年要到尾聲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說:「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古人認為,寒冷是持續匯集的過程,冷氣積久而寒,卻尚未達到極點,即是「小寒」。
小寒和大寒,均是反應天氣冷暖溫度變化的節氣,每年的小寒降臨日到大寒到來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可謂是一年中最嚴寒的時候,這也是俗話提及「冷在三九」的原因。三九,即是指從冬至日開始,經過三回的九日,也就是正處於小寒與大寒交接之際。
古人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物候,均是憑藉生活體驗與觀察到的環境、動物的變化等等。像《逸周書·時訓解》記載小寒物候,是以鳥為主:「小寒之日,鴈北向,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由於「禽鳥得氣之先故也」,致使古人能透過雁、鵲、雉這三種鳥類狀況來掌握物候的變化。
小寒三候為:「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這裡是說,古人認為作為候鳥之一的大雁,是能順陰陽而遷移,而在這時候的陽氣已動,大雁也就開始朝北遷移;北方這時候已經隨處可見喜鵲了,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雉鴝」的「鴝」為鳴叫之意,接近四九時,雉會感受到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俗諺
小寒時節,北方許多地區正值歇冬不耕作時期,南方地區也大多在針對蔬菜越冬保暖、小麥與油菜施著冬肥,以及進行果樹修剪等工作。也就是說,農人並不忙於農事,但卻已經早早關心起下一次的收成狀況了。
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些節氣預測天氣的俗諺。由於這些諺語展現前人的生活經驗,我們不妨參考、驗證看看是否有理。
民眾時常依據小寒的降雪狀況、氣溫與雨水變化等等因素來預測來年的農事與氣候,像「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小寒寒,驚蟄暖」、「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和」均是透露前人的看法。
民俗
從傳統中醫觀點來看,人們在歷經了春季、夏季、秋季的消耗後,氣血偏衰,而面臨最寒冷、陰邪之氣頗盛的「三九」到來時,可適合合理的滋補,以進一步抵禦寒氣侵襲。故民間盛行「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在小寒食補方面,則講究「溫潤」,也就是運用羊肉、雞肉等肉類,以及大蔥、核桃仁、大棗、龍眼肉等溫熱食物來補身體。
其實,人們也早就養成在寒冬臘月期間多多保養身體,致使各地形塑諸多特色的小寒食俗。例如:北京人會吃使用白米、紅豆、栗子、江米、黃米、小米、去皮棗泥等等食材熬煮成的臘八粥,以驅除體內寒氣,達到養血養氣之功效;南京人在小寒期間會吃菜飯(拿生薑粒、南京特色的「矮腳黃」青菜、鹹肉、香腸片、板鴨丁跟糯米一起煮);廣州人習慣在小寒早上享用糯米飯(搭配了炒香的臘腸與臘肉等廣州臘味、花生、碎白蔥等等);江浙一帶的居民習慣在小寒時吃能延年益壽的花生,因此當地流傳著「小寒喜慶長生果」「小寒花生食來年」等俗諺;台灣人則流行在寒冷期間吃羊肉爐、帝王鴨等暖胃美食。
提及寒冬養生,不論是南方或北方,都是很適合食用糯米製作的粥與飯的。不過,過猶不及,由於糯米黏滯,比較難消化,因此須適量食用。
小寒禁忌
一、不可掃除落葉
小寒時期的落葉被稱為「寒葉」,且具有失敗之意。因此,傳統認為,隨意掃除這一些落葉,恐招致落敗、挫敗等狀況。
二、不宜激烈或過度運動
如果我們選擇在氣溫較低的時間,前往戶外進行劇烈運動,會對心臟、氣管造成較大負擔,而罹患氣喘的人更要格外當心,這是因為過度運動容易因冷熱變化而導致氣管收縮。
因此建議小寒日應避免外出跑跳,改在家中或是在室內運動場所活動筋骨即可。當然,在運動之前,可別忘記需做足暖身動作喔!
三、喝熱湯後不宜外出
在小寒期間喝過熱的湯的人,不適合再外出。因為喝下熱湯,保持體內溫熱時,若在外出是很容易因為忽冷忽熱而引發身體不適的。罹患高血壓的人則更給注意,避免引發中風危機喔!
四、不適合前往高山
小寒天雖然未必是到了最嚴寒的時候,但一些高山的氣候仍十分濕冷,因此若在這時候前往高山上,筋骨是容易受寒,也容易感冒生病的。
專家認為,小寒喝過熱的湯之後不宜再外出,以免導致身體不適。(圖片來源:Pixabay)